题名
|
龍與佛教的關涉之研究
|
作者
|
簡秀娥
|
关键词
|
龍 ; 龍王 ; 龍女成佛 ; 龍樹菩薩 ; 迦膩色迦王 ; 大唐西域記
|
期刊名称
|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卷4期(2014 / 08 / 01)
|
页次
|
101
-
13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西行求法的史實典籍,係歷經印度、西域等一百十餘國與傳聞中二十八國的見聞錄。除有關佛教弘傳之敘述外,舉凡地理、風俗、語言、傳說、產業、政治等,皆有詳細之記載。其中對於「龍」的傳說,著墨頗多,從各項記錄歸納,可知龍的特質與定位。在大乘經典中提到,佛陀說法時,大阿羅漢、菩薩摩訶薩、天人、龍、緊那羅、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人等等,同與盛會,共來聽聞佛法。龍受佛威德之教化,而護持佛法,也是佛陀說法時的重要與會大眾。《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佛陀降誕時,難陀龍王與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以灌沐太子。《法華經》中所記載,年僅八歲的龍女,由於受持法華的功德,於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中,成正等正覺。傳說龍樹菩薩曾到龍宮(或稱北印龍族所居之處),取出深奧的大乘經典,所以未創新教、改新衣,而全力弘揚佛法。在現實世界中,雖然不見龍的蹤影,但是龍與印度佛教的關涉頗深,值得深入探討。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
参考文献
|
-
簡秀娥(2013)。印度桑奇佛塔之佛象徵藝術探析。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5(2)
連結:
-
簡秀娥(2008)。部派佛教業力觀與龍樹中觀思想之比較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4)
連結:
-
唐.道世著,《法苑珠林》,《大正藏》53冊,No.2122
-
玄奘口述、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51冊,No.2087
-
唐.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大正藏》19冊,No.982
-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9冊,No.262
-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1冊,No.24
-
北涼.曇無讖等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13冊,No.397
-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藏》1冊,No.23
-
姚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大正藏》50冊,No.2047
-
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大正藏》1冊,No.25
-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大正藏》54冊,No.2131
-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1冊,No.1
-
元魏.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17冊,No.721
-
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3冊,No.189
-
牛劉偉(2009)。外向型漢英詞典中「龍」的釋譯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4(1)
-
王蘊智(2004)。出土資料中所見的贏和龍。鄭州大學學報,37(6)
-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93)。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山版社。
-
呂澂(1992)。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
李紹青(2011)。龍與dragon的文化異同。衡水學院學報,13(5)
-
林許文二、陳師蘭(2003)。印度佛教史詩:圖解桑奇佛塔。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社。
-
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台北:雲龍出版社。
-
張秀娟(2009)。唐玄宗龍的傳說探微。輔大中研所學刊,21
-
郭靜雲(2010)。史前信仰中神龍形象來源芻議。殷都學刊,31(3)
-
閆德亮(2008)。神話與龍鳳及其民族精神。貴州社會科學,2008(10)
-
黃松濤(2009)。論中國龍圖騰之美。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2)
-
楊惠南(1988)。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公司。
-
劉楊(2009)。論神話龍形象表徵含義的變遷。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6(3)
-
賴鵬舉(2006)。西北印的「龍族」與大乘經典的起源。敦煌研究,2006(5)
-
錢張帆(2007)。龍的創造與傳說。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4(2)
-
龐燼(1990)。龍的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
-
釋印順(1992)。佛教史地考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簡秀娥(2016)。僧伽蜜多與錫蘭佛教的關涉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6(4),89-115。
-
簡秀娥(2016)。象與佛教的關涉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6(3),69-104。
-
簡秀娥(2018)。菩提樹在佛教意象之研究—以印度菩提伽耶為中心。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7(3),111-144。
-
簡秀娥(2021)。馬的譬喻象徵與佛教的關涉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9(1),83-113。
-
簡秀娥(2023)。牛在佛教的意象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10(1),101-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