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教師如何克服大班授課的困境:以「演講學」課程為例

并列篇名

How does a Teacher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Large Groups? Taking "Public Speaking" for Example

作者

胡全威(Chuan-wei Hu)

关键词

大班教學 ; 演講學 ; 行動研究 ; 磨課師 ; 小組討論 ; large group teaching ; public speaking ; action research ; MOOCs ; group discussion

期刊名称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卷1期(2017 / 02 / 01)

页次

57 - 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諸多學科都是採大班授課。一些知識傳授的科目,可能還可以透過教師演講的方式,讓眾多學生了解。可是,一些技能性的學科,不僅需要懂得知識,還要能實際操作,大班授課就產生了問題。本文就大班教授「演講學」的問題,進行教學上的改進與嘗試。透過課程「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式,也就是研擬解決課程實務問題的方案,然後透過課程的進行,試著檢視該項 方案是否能發揮成效。筆者採用在家先行觀看網路視頻、分組演講、課外比賽等方式,試著創造實踐的需求,讓同學們比較願意汲取理論作為思考的資源,而蘊化為自身的實踐技能。

英文摘要

How to teach a class with more than 50 persons in a classroom? Some courses might be taught only through the speaker's speech, but some courses need to exercise in order to learn the skill.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a course "Introduction to Speech" as a example by the approach of research action to see how to teach well with so many student. The author used several ways to make the students can practice such as MOOCs, associational learning and group discussion. In conclusion, a better way to increase the result of learning is 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goal to use, and they try to figure it out and learn bett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their go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玫珍(2007)。大學「口語表達訓練」通識課程之教學研究─以演說、朗讀之表達技巧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
    連結:
  2. 胡全威(2012)。從亞里斯多德《修辭術》中的三種說服論證解讀《利維坦》。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0,56-94。
    連結:
  3. 高博銓(2009)。教師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等教育,60(2),32-46。
    連結:
  4.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10(3),75-89。
    連結:
  5. 陳智華( 2009年9月26日)。大學減招60變58後年起每班減2人。聯合報。
  6. Banathy, B.(1968).Instructional Systems.Palo Alto, California:Fearon Publishers.
  7. Bergmann, J.、Sams, A.、黃瑋琳譯(2016)。翻轉教室:激發學生有效學習的行動方案。台北:聯經。
  8. Carnegie, D.、詹麗茹譯(1995)。成功有效的團體溝通。台北:龍齡。
  9. Carnegie, D.、詹麗茹譯(2015)。卡 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台北:龍齡。
  10. Donovan, J.、Avery, R.、莊靖譯(2016)。TED 大師X 11 位世界演講冠軍教你30 秒說動人心。台北:日月文化。
  11. Gallo, C.(2014)。跟 TED 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用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行銷你和你的構想。台北:先覺。
  12. Grice, G. L.,Skinner, J. F.(2013).Mastering Public Speaking.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13. Lucas, S. E.(2007).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New York:McGraw-Hill.
  14. McLuhan, M.、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
  15. Skinner, Q.(1996).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Cambrid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 Smith, P.、高子梅譯(2014)。說故事的領導:說 出一個好故事,所有人都會跟你走!。台北:如果。
  17. Valenzano, J . M.,Wallace, S. P.,Morreale, S. P.(2014).Consistency and Change: The (R)Evolution of the Basic Communication Course.Communication Education,63(4),355-365.
  18. 方菊(2011)。英語專業本科口譯教學中學生公共演說能力的培養。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03,268-271。
  19. 王永福(2015)。上台的技術。台北:商周。
  20. 王淑珍(2005)。小班教學之政策分析。國教新知,52(3),60-80。
  21. 佐藤學、黃郁倫譯、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台北:天下雜誌。
  22. 李美玲、謝佳蓉(2011)。同儕互動學習對增進英語口語能力之實踐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0(1),89-109。
  23. 沈錦惠(2009)。電子語藝與公共溝通。台中市:天空數位圖書。
  24. 胡全威(2013)。公共爭議與正反討論─一個課程教學方式的反省。通識學刊:理念與實踐,2(2),75-100。
  25. 胡全威(2015)。修辭與政體:西塞羅論理想演說家。台灣政治學會年會
  26. 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2010)。口語傳播。台北縣深坑鄉:威仕曼文化。
  27. 馬成龍(1999)。傳播學在美國的發展:從SCA易名為NCA談起。新聞學研究,58,245-256。
  28. 張秀蓉、黃鈴媚、游梓翔、江中信(2004)。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
  29. 張珺(2015)。優秀综藝電視節目《我是演说家》引入演講教學的探索。科技視界,2015(35),49。
  30. 符秀敏(2011)。「大班」背景下的口才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價值工程,2011(11),271-273。
  31. 游梓翔(2015)。演講學原理:公眾傳播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32. 溫科學(2010)。當代西方修辭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
  33. 劉怡甫(201)。全球十萬人作同學:談MOOC現況及其發展。評鑑雙月刊,42
被引用次数
  1. (2019)。導入專題式學習之課程設計與成效:以溝通藝術課程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3(2),14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