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Does increased L2 proficiency affect L1 speech production? |
并列篇名 |
第二語能力的增長,是否會影響第一語的口說表達?從第一語圖片命名作業的表現來看 |
DOI |
10.7084/LIS.201112.0035 |
作者 |
鄭育霖(Yu-Lin Cheng) |
关键词 |
第二語負面影響 ; 圖片命名作業 ; bilingual disadvantage ; picture naming |
期刊名称 |
語文與國際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8期(2011 / 12 / 01) |
页次 |
33 - 51 |
内容语文 |
英文 |
中文摘要 |
第二語能力的增長,對第一語(受試者的母語或強勢語)是否有負面的影響(Disadvantage),是學界非常關注的議題。Gollan等人(2008)和Ivanova和Costa(2008)的研究指出:在以‘第一語(受試者的母語或強勢語)’進行圖片命名作業(Picture Naming Task)時,‘第二語能力較高者’的命名表現劣於‘第二語能力較低者’。學者提出‘分散頻率假說(Divided Frequency of Use Hypothesis)’和‘第二與干擾假說(Cross-Lanfuage Interference Hypothesis)’來解釋研究結果。本文的目的即在檢驗(1)擁有不同英語程度(第二語)的兩組中文為第一語(母語兼強勢語)的受試者,在以中文進行圖片命名作業的表現上,是否真有顯著的差異與(2)上述兩假說是否可解釋本文的結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英文能力較高者與英文能力較低者,在以中文進行圖片命名作業的表現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本研究和Gollan等人的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本研究兩組受試者的第一語是其母語兼強勢語,因此兩組受試者的第一語能力是相當的,而兩組的不同只在第二語的能力上。反觀,Gollan等人的兩組受試者,除了第二語能力上有明顯的不同之外,其第一語的能力上也有明顯的不同。因此,第二語能力之外,受試者第一語的能力,或許也是決定其第一語是否‘受到’或‘免於’分散頻率假說影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和Ivanova和Costa的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本研究兩組受試者接受測驗的當下所處的社會語言環境(Sociolinguistic Environment)皆明確意指:‘第一語’才是此情境中最恰當的使用語言。反觀,Ivanova和Costa的兩組受試者接受測驗的當下所面臨的社會語言環境,卻可能導致‘第二語能力較高的受試者’認為‘第二語’才是該情境中最恰當的使用語言。因此,第二語能力之外,受試者在接受測驗的當下所處的社會語言環境,或許也是決定其第一語是否‘受到’或‘免於’第二語干擾假說影響的重要因素。 |
英文摘要 |
The question examined in the current study was whether increased L2 proficiency results in slower L1 production. To this purpose, a Chinese picture nam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aiwanese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among whom some had a low English (L2) proficiency and others an intermediate English (L2) proficiency was not replic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result were discussed, and a word of caution on interpreting bilinguals' language performance using the divided 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cross-language interference hypotheses was offered.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被引用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