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半邊陲之台灣企業在世界體系的鑲嵌

并列篇名

The Embeddedness of Semi-periphery Taiwanese Business in World-System

DOI

10.7039/TJSAST.200504.0061

作者

龔宜君(I-Chun Kung)

关键词

半邊陲 ; 台商 ; 東南亞 ; 中國大陸 ; Taiwan's enterprises ; semi-periphery ; capitalists ; Southeast Asia's enterprises ; China

期刊名称

台灣東南亞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卷1期(2005 / 04 / 01)

页次

61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以世界體系中產業部門及廠商的層次,具體而微的來探討19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企業如何藉由資本外移以及區域的生產分工,來讓自己更深入地鑲嵌在世界分工體系的半邊陲位置,並構築進入障礙,以阻礙更後進者的追趕、取代其半邊陲的角色。本文以世界體系全球商品鏈的觀點取代新國際分工「用後即丟」的邏輯來討論,台灣在半邊陲位置是繼續鑲嵌或向下位移的影響因素,以及台灣資本與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

英文摘要

Since the mid-1980s, Taiwan's enterprises have further embedded themselves into the semi-periphery of the world system by means of capital outflow and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is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upgrading process, concretely focusing on the level of the industry sectors, and even more on specific firms.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aiwanese capitalists used the networking, involving and penetrating strategy very skillfully, thus constructed the entry barriers obstructing the latecomers' catch-up and replacement desire. I argue that the up or down of the role of Taiwan, and the cooperation and/or competition among Taiwa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s enterprises, are affected by the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rather than the throw-away logic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46。
    連結:
  2. 鄭陸霖、徐進鈺(2001)。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畫,28(4),391-411。
    連結:
  3. 顏建發(2002)。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2(4),101-120。
    連結:
  4. 龔宜君(2002)。跨國資本、族群與勞動控制:台商在馬來西亞的勞動體制。台灣社會學,3
    連結:
  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6.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7. Bruce Cummings、龐建國譯(1987)。東北亞政經體系的起源與發展:工業部門、生產週期,與政治後果。中山社會科學譯粹,1(1),9-45。
  8. Evans, P.、蔡明璋譯、蕭新煌主編(1987)。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導讀。台北:巨流。
  9. Gereffi, G.(1996).Globalization: Critical Reflections.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0. Gereffi, G.、鄭陸霖譯(1992)。全球商品鏈與半邊陲之鞋類出口。思與言,30(3),107-139。
  11. Wallerstein, I.(1974).Dependence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The Limited Possibilities of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African Studies Review,17(1),1-26.
  12. 王宏仁、龔宜君(1999)。台商在中國與東南亞的商業網絡。二十一世紀亞洲與中國國際研討會,香港:
  13. 李佩珊(2001)。台灣民主鞏固與發展研討會-政權移轉一年來之前瞻與挑戰。台北:國策研究院與行政院研考會。
  14. 周素卿、陳東升、蕭新煌編(2002)。台商在東南亞:網絡、認同與全球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
  15. 林俊甫(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16. 陳東升(1999)。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統理架構的內涵及其演變的探討: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封裝部門爲例。中山管理評論,7(2),293-324。
  17. 陳添枝、顧瑩華(2001)。台商國際化策略之選擇。全球華人經濟力現況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8. 趙郁文(1998)。跨國委託製造對台灣資訊電子廠商營運能力之提升效果。中山管理評論,6(4),1113-1136。
  19. 蕭新煌(1992)。解讀台灣中小企業家與大企業家的創業過程。中國社會學刊,16,139-167。
  20. 蕭新煌、龔宜君(1998)。東南亞台商與華人之商業網絡關係。邁向新世紀台灣與東南亞華人經濟發展與互動國際研討會,台北:
  21.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22. 瞿宛文、Amsden(2003)。超越後進發展:臺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
被引用次数
  1. 蔡秦倫、王思峯(2015)。職涯妥協的滿意度後效:以學系特徵為調節變項。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3,1-34。
  2. 耿曙、胡偉星、林瑞華(2011)。「階級差異」或「認同制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54(4),29-56。
  3. 洪聖斐(2012)。書評:任雪麗《台灣為何重要:蕞爾小島,全球經濟重鎮》。國際文化研究,8(1),133-137。
  4. 許淑幸(2015)。從工廠罷工事件分析大陸台商的經營環境。東亞研究,46(2),89-137。
  5. 黃仁宗、李冠霈(2017)。外籍移工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的調節中介分析:文化差異與在地飲食體驗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6(3),1-15。
  6. 黃嵩立、黃怡碧(2015)。我國國際衛生合作進展之反思。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4(2),119-130。
  7. 劉皓仁(2012)。經改與轉型:深圳區域歷史發展的空間政治經濟意象。中華行政學報,11,273-296。
  8. 呂嘉穎(2021)。以世界體系理論探討中國大陸成為核心國家之可能-從頻譜規劃的優勢談起。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3,217-235。
  9. 王冠棋(2008)。「科技治理」之形成、變遷及路徑:台灣的經驗,1979-1999。資訊社會研究,14,261-289。
  10. 翁順裕(2011)。在核心與邊陲之間技術的深耕與探索─以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為例。管理學報,28(3),219-246。
  11. (2020)。深耕、實踐與拓邊:探索台灣組織與經濟發展的動能。台灣社會學,40,154-166。
  12. (2021)。探索台灣對東南亞地區的科技交流模式。產業與管理論壇,23(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