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

并列篇名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for Southern East Asia Foods: Exotic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Self-othering Identification

DOI

10.7039/TJSAST.201004.0151

作者

王志弘(Chih-Hung Wang);沈孟穎(Meng-Ying Shen)

关键词

再現 ; 族群 ; 族裔認同 ; 東南亞飲食 ; representation ; ethnicity ; ethnic identity ; Southern East Asia foods

期刊名称

台灣東南亞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卷1期(2010 / 04 / 01)

页次

151 - 1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飲食是掌握全球化與地域化之複雜關聯的重要切面。異國飲食的再現,不僅塑造了文化交流的想像圖式,也標定了社會行動的認知框架。本研究以東南亞飲食新聞報導和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名片爲分析材料,探討東南亞飲食的再現策略,並嘗試掌握餐飲店經營者族裔身分、經營定位及再現策略的關係。主流媒體方面,飲食再現主要包括「異國文化消費」和「多元族裔文化」兩種認知框架,其敘事主題和策略,前者有時尚餐飲、異國風味、健康養生、品味知識與消費選擇等,後者是移民風俗、族群交流、思鄉情懷、族裔網絡與族裔謀生等,各自吻合「文化經濟」和「多元文化論」的想像邏輯。名片方面,則有明顯的族裔身分差異,呈現為爲國風味、「己異化」認同等不同策略:台灣本地經營者傾向於訴諸時尚品味,模糊特定族裔文化指涉,以抽象符號烘托異國情調;東南亞移民店家傾向於強調族裔語言,以實用資訊提供爲主,但也有己異化現象,顯示其同時定位於「族裔經濟」和「文化經濟」的狀態;東南亞華人的再現策略則兼納雙方特性。簡言之,族裔飲食再現策略的差異,既展現於不同媒體脈絡,也涉及了性別和階級的邏輯,而不能單從族裔入手。

英文摘要

Foods and eating are keys to the compl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foreign foods are not only shaping imaginary scheme for cultural interaction, but also setting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social ac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f Southern East Asia foods on news reports and business cards of restaurant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taurant keepers' ethnic identities and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As for news reports, there are two main frameworks-cultural consumption/cultural economy and multiculturalism-for foods related representation. As for business cards, there are evident differences in representing strategies among ethnic groups: local Taiwanese keepers' business cards tend to adopt exoticism and fashionable styles; Southern East Asia immigrant's business cards emphasizing ethnic language and functional information, but will also adopt ”self-othering identific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ir dual positioning in cultural economy and ethnic economy; and overseas Chinese keepers' business cards showing hybrid sty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n-between position.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ethnic foods representations involve different media contexts and c1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rather than ethnicity on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Harvey, David、王志弘譯(2003)。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1-19。
    連結:
  2.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 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連結:
  3.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台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連結:
  4.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3,93-151。
    連結:
  5. 林開忠(2006)。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台灣東南亞學刊,3(1),63-82。
    連結:
  6. 邱瑕雯(1998)。外勞族群媒體研究初探:以台灣泰語廣播節目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69-193。
    連結:
  7. 邱瑕雯(2007)。移民區病理vs.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以在台越南女性的店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3,95-120。
    連結:
  8.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連結:
  9. 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與印尼籍女性的飲食烹調策略。台灣東南亞學刊,5(1),93-146。
    連結:
  10.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臺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1,167-213。
    連結:
  11.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律賓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連結:
  12. 《民生報》( 2002 ) (泰式餐廳競爭新態勢, 愛買吉安桃園店新引進「蘇禾泰」,賣場 洋溢泰國風情,令人耳目一新〉。 9 月27 日,版CR2 。
  13. 《民生報》( 2000 ) 〈嘉基門診中心 洋溢濃厚南洋風情〉。 11 月l 日,版CR2 。
  14. 《聯合報》( 2003a )〈參加輔導班學習華語,走過適應期開起餐廳泰籍新娘,創出彩 虹〉。9 月18 日,版B4 。
  15. 《民生報》( 2006e) 〈發現越試賣9 折招牌菜清爽不油膩〉。 10 月25 日,版C7 。
  16. 《聯合報》( 2005c ) 〈泰國烹飪班考倒老外〉。 9 月10 日,版E8 。
  17. 《聯合報》( 2006c ) 〈翠林現作河粉滑溜有勁〉。 4 月28 日,版E2 。
  18. 《聯合報》( 2003c ) 〈桃園後站異國風味濃,外勞餐廳、故鄉味解鄉愁,北平西路上有 六家, 印、菲、泰國菜都有,每到假日人聲鼎沸,吃飯跳舞好High 〉。12 月 16 日,版B3。
  19. 《聯合報》( 2000a ) 〈清爽健康的越南菜〉。 1 月30 日, 版33 。
  20. 《聯合報》( 2006b ) 〈油桶打擊樂隊校慶唱新調,南安國小60 大壽漁村情調配異國 美食〉。 4 月2 5 日,版C2。
  21. 《民生報》( 2006a) 〈你不知道的泰國菜泰軒/新派曼谷菜,經典中有驚喜〉。 3 月 23 日, 版A6 。
  22. 《民生報》(2006d ) 〈泰上爺,下午茶有優惠〉 。 9 月12 日,版C7 。
  23. 《聯合報》(2006a) 〈泰國料理店 泰女詐賭同鄉〉。1 月21 日,版C4 。
  24. 《聯合報》(2005a) 〈泰式料理熱在夏季〉。4 月6 日, 版E3。
  25. 《聯合晚報》(2006) 〈逛新開店SUKHOTHAI 泰式料理〉。7 月29 日,版8 。
  26. 《民生報》( 2005 ) 〈開胃泰國料理簡單上手,食材、調味料輕鬆取得,酸甜好滋味 讓你食慾大開〉。 6 月5 日,版S8。
  27. 《民生報》(2006f)〈泰北料理水果炸魚、椰汁鳳爪, 一般泰式餐廳吃不到〉。10 月 29 日,版C7 。
  28. 《聯合報》( 2006g ) 〈越婦自立更生, 賣起家香味〉。 9 月26 日,版C4 。
  29. 《聯合報》( 2005d ) 〈新光三越A4 美食驚豔,發現越,越式時尚料理〉。10 月2 日, 版B6 。
  30. 《聯合報》( 2006d) 〈越南菜,法國情人的味道〉。5 月28 日,版B6 。
  31. 《聯合報》( 2006e) 〈月亮蝦餅台灣發亮!明明是泰國菜, 為何會在紅不讓? 〉。 6月18 日, 版B7 。
  32. 《聯合報》(2002) 〈首家越南餐廳、利來很道地〉。 1 月7 日,版19 。
  33. 《中國時報》( 2007) 〈異國風醬料食材上架〉 03 月26 日,版E3 。
  34. 《民生報》( 2006b) 〈泰國政府把泰國菜端上國際,執行「世界廚房計畫」,投資民 間公司,原汁原味輸向全球〉。 4 月3 日,版A4 。
  35. 《聯合報》( 2007 )〈藍象廚藝名校來台傳授泰國料理秘技〉。3 月10 日,版E3 。
  36. 《民生報》( 2006c )〈台南市大宴小吃新主流,泰式料理原鄉味路邊阿秀開店了〉。8月15 日,版C7 。
  37. 《聯合報》(2005b )〈深入台北內湖越南村,越南新娘來到這,就像回到家鄉〉。 6 月24 日, 版C3 。
  38. 《聯合報》( 2000b ) 〈外勞性事,同胞間自行解決,相互配對不少,同胞間援助交際 最常見,合資購買充氣娃娃來發洩也不稀奇〉。 6 月6 日,版19。
  39. 《聯合報》(2001)〈朋泰泰式料理平價異國口味,泰勞藉此餐敘解鄉愁,也吸引許 多喜歡泰國小吃饕客〉。5 月8 日,版20 。
  40. 《聯合報》( 2006h ) 〈泰好吃、瓦城進駐中市〉。 12 月28 日,版C3。
  41. 《聯合晚報》(2002 ) 〈泰式鍋酸辣明蝦包開胃〉。10 月27 日, 版14。
  42. 《聯合報》 (2003b ) 〈涵碧樓泰國美食周請來普吉島名廚坐鎮, 美饌佳餚端上桌〉。 9 月24 日,版B3 。
  43. 《聯合報》( 2006f )〈外籍配偶聯手賣家鄉菜〉。7 月28 日,版C2 。
  44. Amin, Ash(ed.),Thrift, Nigel(ed.)(2004).The Blackwell Cultural Economy Reader.Oxford:Blackwell.
  45. Ashley, Bob,Hollows, Joanne,Jones, Steve,Taylor, Ben(2004).Food and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
  46. Beardsworth, Alan,Keli, Teresa(1997).Sociology on the Menu.London:Routledge.
  47. Belasco, Warren(ed.),Scranton, Philip(ed.)(2002).Food Nations: Selling Taste in Consumer Societies.New York:Routledge.
  48. Döring, Tobias(ed.),Heide, Markus(ed.)Mühleisen, Susanne(ed.)(2003).Ea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od.Heidelberg:Universitatsverlag Winter.
  49. du Gay, Paul(ed.),Pryke, Michael(ed.)(2002).Cultural Economy.London:Sage.
  50. Hall, Stuart(ed.)(1997).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Sage.
  51. Light, Ivan,Gold, Steven J.(2000).Ethnic Economies.San Diego:Academic Press.
  52. Lupton, Deborah(1996).Food, the Body and the Self.London:Sage.
  53. Mennell, Stephen,Murcott, Anne,van Otterloo, Anneke H.(1992).The Sociology of Food: Eating, Diet and Culture.London:Sage.
  54. Potter, Jonathan(1996).Representing Reality: 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London:Sage.
  55. Rose, Gillian(2001).Visual Methodologies.London:Sage.
  56. Scholliers, Peter(ed.)(2001).Food, Drink and Identity: Cooking, Eating and Drinking in Europe Since the Middle Age.Oxford:Berg.
  57. Wu, David Y. H.(ed.),Cheung, Sidney C. H.(ed.)(2002).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Richmond, Surrey:Curzon Press.
  58. Wu, David Y. H.(ed.),Tan, Chee-beng(ed.)(2001).Changing Chinese Foodways in Asia.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59. 朱淑娟(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60. 朱涵(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
  61. 邱瑕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62.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63. 夏曉鵑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64. 張敏華(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65. 陳麗玉(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66. 曾麗芬(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67. 葉秀燕(2009)。從原「汁」原「味」到原「知」原「衛」:反思原住民風味餐廳的文化社會意涵。台灣人文生態研究,11(1),29-60。
  68. 蕭新煌編(2003)。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南港: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69. 賴守誠(2008)。食物的文化經濟與農鄉發展:義大利慢食運動及臺灣客家飲食運動的個案比較。農業推廣學報,24,45-72。
  70. 謝敏芳(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71. 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台灣社會學刊,34,1-57。
  72. 蘇冠甄(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建源(2017)。地方美食展演的再解讀─以爌肉飯與彰化爌肉飯節之行銷為例。興大人文學報,58,27-68。
  2. 高郁婷,王志弘(2018)。展演道地:臺北族裔風味餐廳個案研究。地理研究,69,31-60。
  3. 郭俊偉(2012)。全球市場中臺灣傳統服飾產業之品牌時尚化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5(2),411-454。
  4. 劉襄群、江昱仁(2019)。「慢」出好滋味─臺東縣縱谷地區慢食發展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10(2),1-44。
  5. 潘淑滿、林億玫(2016)。跨越「雇」事:新移民女性微型創業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1-48。
  6. 游淑華、吳麗雲(2013)。廚房裡的親子互動分析。台灣遊戲治療學報,3,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