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

并列篇名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ture of Republican Traces in Post War Era: Literary History Revisited (in Chinese)

作者

莊華興(CHONG Fah Hing)

关键词

自由思想 ; 冷戰 ; 南來文人 ; 馬華(民國)文學 ; 現代主義 ; ideas and thought of freedom ; Cold War ; literati of south migrated ; Sinophone Malayan literature of Republican favour or colours ; modernism

期刊名称

台灣東南亞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卷1期(2016 / 04 / 01)

页次

7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69 年是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前後兩個階段的不同也體現在教育、文化、文藝領域與日常生活中。1950~1969年的馬華文學在後國共內戰時期、區域冷戰與馬來E獨立建國運動的複雜歷史條件下,催生了一股非左翼南來文人新生力量。他們與之前的左翼文人不同,帶著飄泊離散情懷,嘗試在海外延續中華文化香火與道統,同時把民國文學遺風帶到新馬文壇。民國南來文人也在教育、報界與出版界扮演重要的角色,塑造了獨特的馬華文化場,在文學領域催生了馬華(民國)文學。他們繼承自民國時代的自由思想、審美旨趣與價值觀為196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的濫觴提供了條件。文本意欲從文學史角度審視前述民國文學在馬華文壇的形成背景與轉化過程及其思想內涵與精神基調,從而嘗試再審視有意無意被現有文學史忽視的一面。

英文摘要

1969 was a significant watersh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 politics. The two different phases prior and after 1969 is also reflected in education, culture, arts and everyday life. From 1950-1969,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in the complex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post-civil war in mainland China, Cold War in Southeast Asia region, together with the Malayan independent movement, had cultivated some sort of new force by south migrated literati of non -left.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left-wing literati, with self-exiled consciousness, this group of writers try to propagate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verseas, at the same time bring along the literary legacy of Republican to Singapore and Malaya. The south migrated literati of Republican China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 pres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Malaya, thus had shaping the unique ecology of Malayan Chinese culture. In literary field, it had facilitated the Sinophone Malayan literature of Republican favour or colours. They inherited the ideas and thought of freedom,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values of Republican era. Hence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1960s. This research intended to survey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publican favour or colours in Sinophone Malay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istory, as well as its ideas and the tone of writing, and also try to re-examine certain aspect which has omitted,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by the existing literary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馬漢(2002)〈老照片說舊事─申青,友聯的先鋒隊張〉。《南洋商報.商余》。7 月2 日。
  2. 高全之(2011)〈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專訪麥卡錫〉。7 月7 日。網址: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review/Webdoc/TOLO.html。(2015/4/28)
  3. 翟韜(2013)〈美國對東南亞華人宣傳政策的演變〉。《美國研究》。網址: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1432。(2015/3/8)
  4. 黃梅雨(2006)〈「似曾相識」燕歸來〉。《南洋商報.商余》。5 月18 日。
  5. 白垚(2007a)〈當年雲燕知何處〉。《星洲日報》12 月2 日,文藝春秋。
  6. 馬漢(2002)〈黃崖─新車北上南下推動文藝〉。《南洋商報.商余》。4月11 日。
  7. 也斯(1997)。解讀一個神話─試談《中國學生周報》。讀書人月刊,26(4),65-75。
  8. 方修(2008)。新馬華文新文學六十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9. 方修(1991)。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坡:董總。
  10. 方修(2008)。新馬華文新文學六十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11. 王晉民(1998)。香港「綠背文化」思潮評介。廣東社會科學,2,87-91。
  12. 王連美編、何炳彪編、黃慧麗編(2008)。新加坡華文期刊50 年。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13. 申青(1958)。展望馬華文藝的遠景─為《蕉風》三周年而作。蕉風,72,4。
  14. 白垚(2007)。縷雲起於綠草。吉隆坡,雪蘭莪:大夢書房。
  15.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揚志文化。
  16. 宋曲霞(2008)。1948 年前後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3),328-333。
  17. 李世安(1999)。英國與冷戰的起源。歷史研究,4,38-51。
  18. 李強(2007)。自由主義。長春市:吉林出版。
  19. 沈安琳(1992)。我眼中的姚拓。蕉風,457,12-15。
  20. 周愛靈、羅美嫻譯(2010)。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1. 林春美(2011)。獨立前的蕉風與馬來亞國族之想像。南方華裔研究雜誌,5,203。
  22. 姚拓(1986)。馬來西亞獨立後馬華文學的發展。蕉風月刊,394,22-29。
  23. 姚拓(1980)。二十五年話家常─為蕉風出版二十五年而寫。蕉風,333,4-5。
  24. 姚拓(2005)。雪泥鴻爪─姚拓說自己。吉隆坡:紅蜻蜓出版有限公司。
  25. 秋貞理演講、余晃英記錄(1969)。星馬華人的前途。盤古,27,8-10。
  26. 馬漢(1977)。懷念方天─文學因緣之一。當代文藝,144,92-99。
  27. 馬漢(1977)。「綠洲」的「園丁」曾鐵忱─文學因緣之三。當代文藝,146,100-114。
  28. 馬漢(1977)。憶徐速之南行─文學因緣之二。當代文藝,145,136-141。
  29. 張景(1956)。星馬怡保辦事處通訊員非常活躍。中國學生周報,187(2)
  30. 盛紫鵑(2011)。燕歸來─邱然。文學評論,15,96-97。
  31. 莊華興(2011)。落在香港、吉隆坡和紐約的雨:楊際光的離散現代性。中國文學學報,2,327-340。
  32. 許紀霖(1997)。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傳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2,27-35。
  33. 黃崖(1969)。加強東西馬文藝界聯繫─在山打根青年文藝協會的談話。蕉風,199,7。
  34. 黃潤岳(2007)。恩雨潤岳。吉隆坡:文橋傳播中心。
  35. 劉川鄂(1996)。自由主義文學概觀。中文自學指導,4,40-43。
  36. 編輯室(1970)。〈這一群人,說東說西的〉座談會記錄。蕉風,209(4),4-17。
  37. 編輯室(1970)。「創作的良心與自覺」座談會記錄。蕉風,212(8),5-11。
被引用次数
  1. 許維賢(2018)。離散的邊界:離散論述、土腔電影與《初戀紅豆冰》。文化研究,26,59-96。
  2. 許維賢(2023)。亞洲基金會在新馬的文化冷戰:以友聯出版社和《學生周報》為例。中外文學,52(2),65-113。
  3. 李筱涵(2023)。冷戰下的南來與新生:論劉以鬯的新編小說與《酒徒》的香港書寫及南洋經驗。中國現代文學,43,95-133。
  4. 龐浩賢(2021)。建構香港青年的「中國人」民族身份認同:以冷戰初期《中國學生周報》的傳統中國文化知識宣傳工作為研究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8,105-148。
  5. 吳小保(2023)。馬華文藝獨特性遺產的局限與可能性:以翻譯烏斯曼阿旺為個案。中國現代文學,43,135-169。
  6. 莊華興(2021)。冷戰在馬來與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與衝擊(1950-1969)。文化研究,32,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