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中國劇團」在馬來亞的民間外交活動與宣傳研究

并列篇名

The New China Art Troupe’s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Activities and Propaganda in Malaya

作者

錢杉杉(QIAN Shanshan);何啟才(HO Kee Chye)

关键词

新中國劇團 ; 馬來亞 ; 民間外交 ; New China Art Troupe ; Malaya ;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期刊名称

台灣東南亞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2期(2022 / 10 / 01)

页次

93 - 1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1939至1941年,「新中國劇團」在馬來亞進行訪問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在馬來亞初次民間外交嘗試。對於這一訪問活動,該團前期進行較多自我調適,並切實執行中共「公開合法」的左翼宣傳要求。同時,該團取得國民黨「新桂系」的信任,因此,訪問馬來亞得以成行,豁免受到國民政府的監督。訪問期間,因對於英日的目標與判斷的不同,「新中國劇團」與馬來亞共產黨產生分歧,對於訪問活動與二者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在馬來亞,「新中國劇團」與本土普通華人群體、華人領袖、中國藝術家、南來文人進行接洽聯繫,並得到支持。英國政府對「新中國劇團」有限的管控,及「新中國劇團」策略性的活動宣傳,最終使該公演取得成效。

英文摘要

From 1939 to 1941, the New China Art Troupe made a visit to Malaya, which was the first person-to-people diplomacy attem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Malaya. For this visit, this troupe has made a lot of self-adjustment in the early stage and earnestly implemented the publicity requirements of Public and legal left-wing politics put forwar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Furthermore, the This troupe gained the trust of the Kuomintang Party's New Guangxi Clique, allowing Malaya to be visited without being supervised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During the visit,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China Art Troupe and the Malayan Communist Party in their goals and judgments towards Britain and Japan, the vis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have been adversely affected. In Malaya, the New China Art Troupe established relations with Malayan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leader, Chinese artists and South-coming Intellectual, and obtained fundraising. The visit was successful due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limited authority over the New China Art Troupe and the troupe's strategic public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Endicott, Stephen Lyon(1975).Diplomacy and Enterprise: British China policy, 1933-1937.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 Tarling, Nicholas,賀聖達(譯)(2003).劍橋東南亞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3. Trotter, Ann(1975).Britain and East Asia 1933-193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YEO, Mang Thong(2019).Migration, Transmission, Localisation: Visual Art in Singapore (1886-1945).Singapore: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5. Young, Arthur N.,陳冠庸(譯校)(2008).1937-1945 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脹.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世界經濟研究室.
  6. 于宏源(2018)。民間外交主體的理論探討。國際觀察,2018(5),79-94。
  7. 川島真,田建國(譯)(2012).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 中央檔案館(1991).中共中央中央文件選集(第 10 冊)(1934-1935).北京:中共中央中央黨校出版社.
  9. 中央檔案館(1991).中共中央檔選集(第 11 冊)(1936-1938).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0).我們的周總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8).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0).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3. 王玉貴(2012).民間外交理論與實踐研究:以中國共產黨為視角.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14. 王映霞。1939/10/4。〈我與王瑩〉,《星洲日報》,23 版。
  15. 王慷鼎、姚夢桐。1983/07/11。〈鬱達夫與新華記者演劇籌賑大會〉,《聯合早報》,版面不詳。
  16. 王爾敏(1995).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7. 王爾敏(2003).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8. 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沿著完全的民族獨立的道路前進:馬來亞共產黨文件選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 石鑫(2012).《論民間外交對婦女組織發展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 印少雲(2003)。近代史上的「國民外交」。甘肅社會科學,2003(3),132-138。
  21. 朱亮亮(2010).追虹:一個新馬華族家庭四代人追求心中彩虹的故事.新加坡:玲子傳媒有限公司.
  22. 江邊離。1980/10/7。〈金山領導新中國劇團〉,《南洋商報》,20 版。
  23. 作者不詳 4。1941/2/3。〈送新中國劇團〉,《南洋商報》,9 版。
  24. 作者不詳 6。1940/8/18。〈新中國劇團今日赴高踏丁宜昨辭謝柔佛巴魯籌賑會主席宴會〉,《南洋商報》,10 版。
  25. 作者不詳 2。1938/12/19。〈南洋華僑推行月捐〉,《申報》,9 版。
  26. 作者不詳 7。1940/8/11。〈新中國劇團行廿餘人昨抵新山籌賑會今晨開會歡迎〉,《南洋商報》,10 版。
  27. 作者不詳 10。1939/2/27。〈檳榔嶼實行增防〉,《申報(香港版)》,4 版。
  28. 作者不詳 9。1987/11/5。〈戰前訪新兩藝人,金山王瑩已作古〉,《新明日報》,6 版。
  29. 作者不詳 3。1994/4/2。〈周恩來聽取王瑩彙報,海外演出兩年籌三千萬美元〉,《聯合晚報》,23 版。
  30. 作者不詳 8。1941/2/7。〈新中國劇團離星前發表工作七月總統計籌款總數達叻幣九十七萬一二千五百元長征旅程九百十英里演出次數廿有七〉,《南洋商報》,10 版。
  31. 作者不詳 5。1940/10/2。〈欽佩新中國劇團藝術三僑胞獻鉅金各向蔴救濟會獻三百元事後勇為熱誠更為可風〉,《南洋商報》,15 版。
  32. 作者不詳 1。1934/10/14。〈星加坡軍港定明年完成〉,《申報》,9 版。
  33. 吳鐵城。1943。〈我國外交政策之出發點〉,在《國民外交》,1(1): 3-4。重慶:中國國民外交協會。
  34. 李潤新(1993).王瑩(原名《潔白的明星:王瑩》).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35. 李學勤(2010).中華文化通志:第 10 典‧中外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周偉民,唐玲玲(2002).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37. 周惠斌。2019/10/19。〈《放下你的鞭子》的傳奇〉,《聯合日報》,2 版。
  38. 周斌(2010).輿論、運動與外交 20 世紀 20 年代民間外交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39. 冼星海。1937b。〈冼星海日記〉,在周巍峙彙編,《冼星海全集:第一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頁 204。
  40. 冼星海。1937a。〈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在周巍峙彙編,《冼星海全集:第一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頁 25。
  41. 郁達夫。1939。〈再見王瑩〉,在吳秀明編著,《郁達夫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頁 361-362。
  42. 郇勞。1949。《新中國百科小叢書:馬來亞》。上海:三聯書店。
  43. 原不二夫,張泰永(譯)(2017).共產國際檔案關於馬來亞共產黨的紀錄.吉隆玻:21 世紀出版社.
  44. 夏衍(2012).懶尋舊夢錄.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45. 徐悲鴻遺作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54).徐悲鴻遺作集.新加坡:徐悲鴻遺作展覽會籌備委員會.
  46. 陝西省檔案局(2010).陝甘寧邊區法律法規匯編.西安: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
  47.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39b。〈共黨問題處置辦法〉(1939 年 6 月),在中國人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參考資料(1)》。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頁 157-162。
  48.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39a。〈防制異黨活動辦法〉(1939 年 4 月 15日),在中國人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參考資料(1)》。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頁 153-156。
  49. 張楠(2014).東亞區域合作中的民間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50. 晦廬。1941/2/3。〈我們終竟是勝利了,為送新中國劇團返國而作〉,《星洲日報》,23 版。
  51. 陳雁(2014)。戴笠遺檔中的「西安事變」前後。世紀,2014(2),36-39。
  52. 陳愛梅(2014)。英屬馬來亞華人二戰前社會運動史類型:以霹靂州為例。南洋問題研究,2014(3),61-72。
  53. 陳嘉庚。1946。《南僑回憶錄》。新加坡:南洋印刷社。
  54. 陳耀東。1930。《國民外交常識》。上海:新月書店。
  55. 陸浮。年代不詳。《新中國劇團在新加坡》。新加坡:新中國劇團編印。
  56. 復旦大學歷史系日本史組(1985).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 1931-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7. 曾永賢(2020).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58. 童小鵬(2015).在周恩來身邊四十年.北京:華文出版社.
  59.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6).華僑志總志.臺北:海外出版社.
  60. 華僑革命史編纂委員會(1981).華僑革命史.臺北:正中書局.
  61. 辜俊英(洪濤)。1938。《中華民國廿七年生活日記》。泉州: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62. 馮伊湄(1977).我的丈夫司徒喬.香港:上海書局.
  63. 楊松年(1993)。新中國劇團在新加坡。中教學報,19,83-102。
  64. 楊建成(1983).南洋華僑抗日救國運動始末:一九三七—一九四五.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65. 楊紹瓊(2014)。周恩來人民外交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1),101-105。
  66. 葉其思(2009).赤子丹心:新中國劇團南洋籌賑巡迴演出紀實.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67. 葉洛瓦茨基,丁酉成(譯),張翠英(譯)(1952).馬來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68. 劉建平(2008)。中國的民間外交:歷史反思與學術規範。國際觀察,2008(5),25-31。
  69. 劉楚材。1940/8/14。〈題司徒喬為趙洵王瑩畫放下你的鞭子〉,《星洲日報‧繁星》。
  70. 慕月。1984/8/26。〈6742 的回憶〉,《聯合晚報》,12 版。
  71. 潘受(2004).潘受詩集.新加坡:新加坡文化學術協會.
  72. 蔡仁龍,郭樑(1987).華僑抗日救國史料選輯.福建:中共中央福建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
  73. 鄭卓元(1955).共產黨中國的貨幣管理.香港:香港聯合研究所.
  74. 蕭陽。1984/6/12。〈徐悲鴻的名畫《放下你的鞭子》〉,《人民日報》,8 版。
  75. 錢杉杉(2020)。越界與統合:冷戰期間銀星藝術團在馬來西亞的文化外交。第五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吉隆玻:
  76. 錢基博。1920。《國民外交常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