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排灣族百步蛇紋飾之研究

并列篇名

Researches of hundred-pace Snake's Emblazonry in Paiwan Tribe

DOI

10.29480/CPAR.200710.0001

作者

吳松芳(Sung-Fang Wu);胡澤民(Zer-Man Hu)

关键词

圖騰崇拜 ; 百步蛇紋飾 ; 配置構成 ; 形式原理 ; Totemism ; Hundred-pace snake's emblazonry ; Constructive composition ; Principles of form

期刊名称

藝術論文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7 / 10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排灣族人崇拜百步蛇,自稱爲百步蛇的子民,從聯繫該族工藝器物表面的蛇紋圖案來看,說明排灣族是以百步蛇爲其圖騰崇拜的,這也是排灣族的文物風格。本研究根據採集之63件樣本,企圖從設計角度探索百步蛇紋飾之造形特徵,並依構成設計分析其配置構成及形式原理。經樣本觀察發現,百步蛇圖案依其成象原理,可概分爲單蛇紋、單蛇與人頭複合紋、雙蛇紋、雙蛇與人頭複合紋、蛇與人形複合紋、蛇與壺複合紋、複數蛇紋、立體蛇紋、半抽象與抽象形紋、幾何形蛇紋等。配置構成方面,以接觸應用最廣,幾何形蛇紋以繁殖構成最普遍,在美的形式原理則以對稱美呈現最多。

英文摘要

Paiwan clansman worship hundred-pace snakes, claim it as descendants of hundred-pace snakes, according to its decoration relative on the surface of craft implements, to explain hundred-pace snakes as their totemism, it is cultural artifact style of paiwan clansman too. This paper has collected 63 samples of hundred-pace snakes' emblazonry, to seek for its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features, in accordance with constructive design to analyze its constructive composition and principle of form. Through the study of samples, it becomes the principle in accordance with it, but divide it for the single snake's emblazonry、single snake and head complex emblazonry、twin snakes' emblazonry、twin snakes and head complex emblazonry、snake and portrait complex emblazonry、snake and pot complex emblazonry、plural snakes' emblazonry、solid snakes' emblazonry、semi-abstract and abstract emblazonry、geometry pattern emblazonry、etc; In the respect of constructive composition, in order to contact using widemost, the geometry pattern emblazonry in order to breed the composition in the generality, by appearing symmetrically and beautifully most in the principle of beautiful for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山地文物陳列室專輯。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2. E.H.貢布里希、范景中譯、楊思梁譯、徐一維譯(2006)。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3. 大智浩、王秀雄譯(1990)。美術設計的基礎。臺北:大陸書店。
  4. 天理大學、天理教道友社(1993)。臺灣原住民的服飾。奈良縣:天理教道友社。
  5. 天理大學、天理教道友社(1993)。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用具。奈良縣:天理教道友社。
  6. 王訊(1998)。騰蛇乘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 王無邪(1979)。平面設計的原理。臺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8. 列維.斯特勞斯、渠東譯(2005)。圖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9. 何星亮(1991)。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0. 何星亮(1993)。龍族的圖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1. 呂清夫(2000)。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12. 宋易麟(2004)。說文解字今注。江西教育出版社。
  13. 岑家悟(1996)。圖騰藝術史。臺北:地景企業有限公司。
  14. 李莎莉(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書局。
  15. 林俊聰(1993)。蛇類的世界。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16. 林品章(1985)。基本設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17. 林崇宏(1997)。平面造形基礎。臺北:亞太圖書。
  18. 范純甫(1996)。原住民風情—下。華嚴出版社。
  19. 海通、何星亮譯(2004)。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 馬場雄二、王秀雄譯(1989)。美術設計的點、線、面。臺北:大陸書店。
  21. 高明強(1989)。神秘的圖騰。江蘇人民出版社。
  22. 高業榮(1997)。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臺灣東華。
  23. 高橋正人、曾劍峰譯(1987)。平面設計的基礎。臺北:大陸書店。
  2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97)。原真之美:陳澄晴先生珍藏臺灣原住民藝術文物。臺北:史博館。
  25.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6. 陳奇祿(1978)。臺灣排灣羣諸族木雕標本圖錄。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印行。
  27. 陳枝烈(1997)。排灣族神話故事。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8. 陳慧芸(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29. 楊清田(1997)。構成一。臺北:三民書局。
  30.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2)。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31.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32.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33. 劉其偉(1995)。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34. 劉其偉(1990)。臺灣土著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35. 劉毓慶(2002)。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
  36. 潘立夫(1997)。1996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37. 潘立夫(1996)。排灣文明出探。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38. 賴明珠(1993)。寫給大家的原始藝術。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陳麗萍、陳文聰、張宏政、范振德(2013)。以詮釋結構模式探討臺灣原住民圖騰特質。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5(1),41-66。
  2. 陳麗萍、陳文聰、張宏政、范振德(2013)。以詮釋結構模式探討臺灣原住民圖騰特質。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5(1),41-66。
  3. 范振德(2013)。臺灣原住民族屋宇文化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5(2),113-137。
  4. 洪惠娟、林莉涵(2011)。排灣族百步蛇圖騰運用在彩妝設計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8(4),193-205。
  5. 黃雅卿、陳正哲(2008)。泰雅族菱形紋飾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12,245-264。
  6. 葉美珍(2023)。卑南文化晚期陶器幾何形紋飾研究-以卑南、上里遺址為例。東台灣研究,3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