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陳志勇繪本《緋紅樹》圖像文本符號之建構探討

并列篇名

Research on Pictorial Symbols of Picture Books: The Case of Shaun Tan's the Red Tree

DOI

10.29480/CPAR.200810.0001

作者

黃天佑(Tian-You Huang);詹玉艷(Yu-Yan Jan)

关键词

緋紅樹 ; 陳志勇 ; 繪本 ; 符號學 ; The Red Tree ; Shaun Tan ; Picture Books ; Semiology

期刊名称

藝術論文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11期(2008 / 10 / 01)

页次

1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陳志勇繪本創作獲獎無數,其中《緋紅樹》更榮獲「波隆那兒童書插畫展」年度最佳繪本銀獎等國際大獎。其運用自我獨特的插畫風格,以及細膩的圖像符號運作手法,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試以學者在「繪本圖像表現要素」所提出動態與表情語言、造形與角色塑造、色彩規劃、空間營造、情境氣氛表現等進行檢視,並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緋紅樹》圖像文本背後的豐富意涵,了解作品圖像如何運用「符號」架構出成功的作品,歸納出以下五點:1.善用圖像符號間的差異關係;2.圖像運用轉喻、隱喻手法;3.奇幻造型、場景將抽象概念視覺化;4.象徵符號串聯首尾;5.「擬人化」手法創造多元效果。

英文摘要

Recognized by a number of trophies, Shaun Tan was awarded the Silver Medal in the Bologna Illustrators Exhibition in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 by The Red Tree. His unique style in illustration and subtle arrangement in pictorial symbols are worth studying. This research reviews The Red Tree's character design, dynamic face expression, color planning, background setup, and pictorial symbols arrangement, among other visual elements in picture books. Furthermore, a semiological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of The Red Tree. This research lead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how pictorial symbols construct a successful picture book. So I compress five points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makes good use of 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icture and a sign. Secondly, his pictures draw on the techniques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s. Thirdly, his illusionary form and background visualize an abstract concept. Fourthly, symbolic signs have a serie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 of this picture book. And lastly, the author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technique of ”personification” to create multiple effec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張子樟(2004 年12 月26 日):〈淺談「和英」的「關懷系列」〉,民生報,19 版。
  2. Fisk, John、張錦華譯(200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 Fontana, David、何盼盼譯(2007)。象徵的名詞。台北:米娜貝爾出版。
  4. Nodelman, Perry、劉鳳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5. Stephens, John、張浩月譯(2003)。後現代主義與兒童文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9(2),9-13。
  6. 王洛夫(2004)。背景與主角的弔詭─從完形心理學的觀點看《航向未來》。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0(2),8-10。
  7. 李欣岳(2006)。台灣童書繪本創作者,漸嘗成功果實。Cheers,2006(11月),116-124。
  8. 林煥彰(2002)。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月刊,49-56。
  9. 林德姮(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10. 姜如佩(2007)。美國「蕭瑟的童顏」現象預警台灣壓力兒童的危機。幼教資訊,203,9-15。
  11. 胡亞敏(2004)。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13. 馬力(2001)。從複雜到混沌─兩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兒童文學創作系統狀態分析。兒童文學學刋,6,54-69。
  14. 曹俊彥、曹泰容(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插畫藝術卷2:探索圖畫書彩色森林。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5. 陳志勇圖文、余光中譯(2005)。緋紅樹。新竹市:和英出版有限公司。
  16. 陳宜寧(2006)。創意與發想交織的奇幻意境─邂逅繪本插畫家Shaun Tan(陳志勇)內心的異想世界。藝術欣賞,2(7),102-108。
  17. 陳柏君(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
  18. 喬納森.卡勒、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19. 滕淑芬(2006)。異鄉的緋紅樹 澳洲華裔繪本作家陳志勇。台灣光華雜誌〔中英文國內版〕,2006(7月),112-117。
  20. 鄭心怡(2004)。為什麼我們要為兒童寫戰爭故事─記兒童文學與戰爭(倫敦)研討會。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0(4),20-22。
  21. 鄭蕙質(2006)。沉默無法引領你到想去的地方—Shaun Tan 專訪、聯訪。dpi,2006(6月),12-21。
被引用次数
  1. 宣方(2009)。音調未定的現代性-巨贊法師的「新佛教」敘事。玄奘佛學研究,12,83-115。
  2. (2017)。大字• 集聯• 酬應—樂常在軒藏聯選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5,21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