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電腦動畫藝術應用皮影戲元素之創作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Appling Shadow Puppet Show Elements in Computer Animation Arts

DOI

10.29480/CPAR.200810.0003

作者

蘇巨暉(Jin-Huei Su);鐘世凱(Shih-Kai Chung)

关键词

電腦動畫 ; 皮影戲 ; 表演藝術 ; Computer Animation ; Shadow Puppet show ; Performing Arts

期刊名称

藝術論文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11期(2008 / 10 / 01)

页次

55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電腦動畫已是現今重要的視覺傳遞媒介,不同的藝術創作理念與藝術創作技巧,則展現了多樣的藝術表現。而這個電腦新視覺媒介則增加了許多藝術表現的可能性。 由於長久以來不同文化差異所形成的結果,中國的表演藝術一直以來有自己的特色,與西方表演藝術有著明顯的區別。皮影戲是中國表演藝術裡一項風格非常特出的藝術表現,現今電腦動畫在技術上已逐漸成熟,而表現上則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因此本創作研究運用皮影戲獨特的表現形式,結合電腦動畫的優點與特性,嘗試藝術創作表現的新組合。 藝術表現都脫離不了外在形式,形式加上內容就形成了藝術特有的風格。本創作研究以皮影戲本身的腳本爲題材,利用電腦動畫模擬皮影戲的形式,創作出一個新視覺風格的動畫作品。

英文摘要

Computer animation is an important visual media nowadays. Since different art creating theories and creating skills promote every kind of art performance, this new computer technology imposes many possibilities of the art performance. Due to 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 from the western performing arts. Shadow puppet show is a very special form of the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Though computer animation technologies have gradually matured,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ossibilities in artistic performing need to be explored with this new computer media. Hence this study tries to use the special form of the shadow puppet show and the advantages of computer animation to create a hybrid form of art performing. Art can not exist without its external form. Form and content create the peculiar art style. The animation created from our study scripts the shadow puppet show itself as the story. It uses computer animation to simulate the shadow puppet performing. Thus a new visual style of animation form is crea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鴻棋(2002)。MIPCOM 台灣動畫初試啼聲,工業局網路多媒體產業網站,http://www.nmipo.org.tw/k/century/4/story1.htm。
  2. 黃興武(2001)。現代皮影設計概說。名堂才藝坊。http://www.mingtong.com.tw/
  3. 王文融譯、馬勝利譯、羅芃譯、顧家琛譯、Marseille, Jacques、Laneyrie-Dagen, Nadeije(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4. 王添強、麥美玉(2002)。戲偶在樂園─幼兒戲偶教學工具書。台北:成長基金會。
  5. 朱狄(1988)。當代西方美學。台北:谷風出版社。
  6. 江昌武(1999)。虎尾五洲園布袋戲之流播與變遷。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
  7. 何懷碩(2003)。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
  8.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
  9. 呂勝中(2003)。陝西東路華縣皮影。台北:漢聲文化。
  10. 林茂賢(2000)。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中:文建會中辦室。
  11. 邱一峰(1999)。影戲傳統的演出模式與未來開拓的空間。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
  12. 邱一峰(2003)。台灣皮影戲。台中:晨星出版社。
  13. 柯秀蓮(197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14. 范光義(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15. 秦振安、洪傳田(2001)。中國皮影戲。台北:書泉出版社。
  16. 陳郁秀(2003)。全球化與台灣。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
  17. 黃玉珊編、余為政編(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8. 黃志忠(2000)。淺談數碼影像(五)─電腦動畫。印刷資源月刊,23
  19. 趙文衡(2000)。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8)
  20. 劉榮德、石玉琢(1991)。樂亭影戲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
被引用次数
  1. 林倩妏,林達隆(2014)。動畫中的陰影及其特性對深度知覺之影響。國際數位媒體設計學刊,6(2),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