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藝術介入空間行動做為「新類型」的藝術一其於藝術社會的定位探討

并列篇名

Art in Public Spaces As A New Genre of Art -A Research on It's Position of the Art World

DOI

10.29480/CPAR.201110.0003

作者

張晴文(Ching-Wen Chang)

关键词

藝術介入空間 ; 新類型公共藝術 ; 吳瑪悧 ; 特定場域展覽 ; 公共性 ; 文化政策 ; Art in Public Spaces ; New Genre of Public Art ; Mali Wu ; Site-Specific ; Publicness ; Cultural Policy

期刊名称

藝術論文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17期(2011 / 10 / 01)

页次

55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藝術介入空間」行動成為台灣當代藝術顯學,同時也有「新類型公共藝術」(NewGenre of Public Art)在藝術領域中引起的種種討論。這些創作及展覽的行動,有別於藝術家獨力完成的創作以及傳統的公共藝術,講求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直接而實質的互動,來成就一件指向社會或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創作。這類型的藝術創作,何以在藝術領域中獲得認可?本文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與新類型公共藝術的關係,並論述此一類型的創作如何經由藝術家的實踐、展覽與出版的傳播,以及與文化政策呼應的價值,逐漸在台灣成為一種被認可的藝術。

英文摘要

”Art in Public Spaces” or New Genre of Public Art as an emerging art genre in Taiwan recently,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art works which made by artist him/herself or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rt works ”Art in Public Spaces” usually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social environment or personal life, and puts great stress on direct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artist and the public. How this kind of art be recognized in art world? This essa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in Public Spaces” and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the sociology of art, then discuss on how the artist's works, the translated books, and critics make this kind of art to be admitted. Further, its value seems coincide with the cultural policy in Taiwan recent years. ”Art in Public Spaces” thus is recognized in art wor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高俊宏(2010年1月5日)。可不可對「後藝術」多點想像?─再記《公路計畫─台北生存美學檔案》。創意ABC,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取自 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238。
  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7.20),文化公民權運動宣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取自:http://www.cca.gov.tw/cforum/related/07221.htm。
  3. Burger, Peter、蔡佩君譯(1998)。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4. Kester, G. H.、吳瑪悧譯、謝明學譯、梁錦鋆譯(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5. Lacy, S.、吳瑪悧譯(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6.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編(2002)。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4)。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 台北市文化局編(2004)。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8. 江韶瑩(1995)。當前社區文化藝術發展的策略與途徑。文他新穗‧社區新蘊─全國文藝季精華錄‧八十四年度,台北:
  9. 吳垠慧(2006)。可見與不可見的河流表面:吳瑪悧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典藏今藝術,165,232-234。
  10. 吳瑪悧編(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11. 呂佩怡(2011)。「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47,76-86。
  12. 呂佩怡(2005)。藝術能做些什麼?─從「台北城市行動」談起。藝術家,358,202-208。
  13. 林惺嶽(1995)。從「風起」話「雲湧」。藝術家,242,278-291。
  14. 胡朝聖(2005)。在城市空間中冒險犯難的藝術天使。藝術家,358,190-197。
  15. 倪再沁(2005)。公共藝術的「公民」論述。藝術家,358,182-185。
  16. 張晴文(2005)。創造一個溝通的場域─吳瑪悧談社群藝術計畫。藝術家,358,198-201。
  17. 張晴文(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18. 張晴文、劉俊裕主持人(2011)。台灣公共藝術政策的公共性內涵。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論壇II
  19. 陳佳琦(2007)。是藝術,也是社運─吳瑪悧「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典藏今藝術,175,113。
  20. 陳佳琦(2006)。如何航向他者?─論嘉義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典藏今藝術,170,178-181。
  21. 陳其南(2004)。公共藝術與公民美學。公共空間環境與公共藝術:2004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台北:
  22. 陳淑鈴編(2008)。閱覽1983-2008。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23. 陳惠婷編(2009)。公共藝術操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4. 陸蓉之(1998)。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273,358-365。
  25. 揭陽(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6. 游崴(2007)。把藝術節變成一場文化運動─吳瑪悧的社區藝術行動。典藏今藝術,178,134-135。
  27. 黃素絹策畫(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8. 黃健敏編(2007)。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域(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9. 黃寶萍(1995)。口袋裡的錐子。藝術家,247,398。
  30. 蕭淑文(2005)。擾亂一池春水。藝術家,358,186-189。
  31. 藝術家雜誌(2005)。路是由市民開出的─海安路藝術造街街慶日。藝術家,358,209-211。
  32. 藝術家雜誌(2004)。社區+藝術VS.公共政策─吳瑪悧「2004海安路藝術計畫」。藝術家,355,153。
被引用次数
  1. 劉立行、郭芝妘(2018)。以社會雕塑理論,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社會實踐,以2010-2016年跨國發表之六位台灣藝術家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1),113-123。
  2. 殷寶寧(2021)。藝術介入空間、文化政策與美術館文化公共領域形構-臺北當代藝術館社區藝術實踐個案。博物館學季刊,35(4),5-30。
  3. (2024)。彩繪的社區研究:以高雄市三個社區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3,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