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嬉戲童顏:三國時期嬰戲題材的獨主發展與歷史解讀

并列篇名

Children at Play: The Independent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s of Children at Play

DOI

10.29480/CPAR.201204.0001

作者

陳俊吉(Chun-Chi Chen)

关键词

漆畫 ; 彩畫磚 ; 嬰戲圖 ; The lacquer painling ; The painting brick ; The painting of children at play

期刊名称

藝術論文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2 / 04 / 01)

页次

1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孩童母題作為文藝創作起源甚早,古書在《詩經》、《老子》、《莊子》…等中便有使用「兒童」語彙的相關記載。至於在藝術表現上,早在戰國時期也發現兒童形貌的玉器,而在漢代畫像石也出現孩子的形像。但真正在繪畫中出現孩童嬉戲的主題,卻是在三國時期才出現。三國時期以地戚來看,可分為南北兩大區塊:北方的魏國,南方的吳國與蜀國,都出現童子繪畫的題材。但其內容有所差異:北方的童子大多屬於勞動繪畫題材;而南方所呈現的卻是嬉戲與吉祥裝飾的題材。為何嬰戲題材會在此時獨立,而中國南北會有如此差異性的發展,將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本文將透過出土的藝術文物,以及歷史文獻等資料的佐證,來探討三國時期嬰戲圖發展之原因。經過本文探討後發現,三國時期北方墓室繪畫中兒童主題,反映出北方經過漢末動亂後人口大減,在屯田制度與莊園經濟下,需要增加勞動人口,因而出現孩童的主題。至於三國時期南方漆器工藝中,漆繪有兒童的主題,反映出貴族生活的奢華品味,男童表現出富貴吉祥、多子多孫的語彙。

英文摘要

The themes of children in the literary originate early, and we can find them in the ”Book of Songs,” ”Lao-tzu”, ”Zhuang Zi”. Besides in the art we can find the shape of children jad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portrait stones in the Han Dynasty. But the themes of children at play in the painting appear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The area divided into the north and south block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the themes of boy painting appear in the North Wei and South Wu and Shu. But the content is different. In the North the content focus on labor themes, but in the South the content focus on play and auspiciousness theme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ndependent timing and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rea in the themes of children at playThe paper will b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evidence of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tudy finds that in the North of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 appearance of labor themes of children reflect the need of insufficient population after the turmoil in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And in the South of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 themes of children in the lacquers reflect the taste of nobl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ealth, good fortune and many descendants of boy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91)。文選 上冊。臺北:五南出版社。
  2. (1986)。文淵四庫全書 子部118 藝術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唐張彥遠(1963)。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4. Kinney, Anne Behnke(ed.)(1995).Chinese Views of Childhood.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5. Sulivan, Michael、曾堉譯、陳寶連譯(1983)。中國美術史。臺北:南天書局。
  6. Wicks, Ann Barrott(ed.)(2002).Children in Chinese Art.Hawaii:Univ of Hawaii Pr.
  7. 中國人雜誌社編(1986)。十三經注疏 第2冊詩經。臺北:中國人雜誌社。
  8.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 9 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
  9.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 8 墓室壁畫。臺北:景繡出版社。
  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 l 原始社會至南北朝繪畫。臺北:景繡出版社。
  1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4)。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 18 畫像磚畫像石。臺北:錦繡出版社。
  12.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 8 漆器。臺北:景繡出版社。
  13. 中國漆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8)。中國美術分類全集 中國漆器全集第 4 卷 三國─元。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
  14. 王俊(1999)。談朱然家族墓。安徽史學,1999(4),92-93。
  15. 王垶(1993)。老子新編校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王朝聞編(2000)。中國美術史 魏晉南北朝卷。濟南:齊魯書社。
  17. 王朝聞編(2000)。中國美術史 秦漢卷。濟南:齊魯書社。
  18. 王雲五主持(1965)。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子部人物志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王煜(1979)。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2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甘肅酒泉西溝村魏晉墓發掘報告。文物,1996(7),1-38。
  21. 甘肅省文物隊編、甘肅省博物館編、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編(1985)。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22. 甘肅省博物館(1979)。酒泉、嘉峪關晉墓的發掘。文物,1979(6),1-17。
  23. 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1974)。嘉峪關魏晉基室壁畫的題材和藝術價值。文物,1974(9),66-67。
  24. 任平山(2010)。朱然墓漆畫隨想。中華文化畫報,2010(6),101。
  25.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1992)。中國文明史系列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臺北:地球出版社。
  26. 朱大渭編(2005)。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 余志琴(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
  28. 余培林(1973)。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29. 宋裕(2002)。中國文學史室題詳解 800 題(上冊)。臺北:萬卷樓。
  30. 巫鴻(2005)。儀禮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1. 巫鴻、柳楊譯、岑河譯(2006)。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2. 李宏(2007)。永恆的生命力量:漢代畫像石刻藝術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33. 汪小洋(2010)。漢墓繪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34. 汪文青(2008)。略論鄒衍的學術思想。傳承,2008(6),76-77。
  35. 周昌龍(2010)。儒道陰陽三家思想之起原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36. 周明權(1996)。尋根朱然墓。華夏星火,1996(2),41。
  37. 周南泉編(2007)。中國玉器鑒賞圖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8. 林樹中編(1998)。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 卷一 原始社會至唐。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9. 姜義華注釋(1997)。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40. 殷偉、任玫(2009)。中國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41. 祝桂花(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
  42. 閃修山編、陳繼海編、王儒林編(1981)。南陽漢代畫像石刻。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43. 馬建華(2000)。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彩繪磚。重慶:重慶出版社。
  44. 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器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
  45. 張曉東(2010)。嘉峪關魏晉民俗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46. 陳子展(1992)。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47. 童文娥(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48. 黃釗(1991)。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學。
  49. 黃雅峰(2009)。海寧漢畫像石墓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50. 楊伯峻譯注(1992)。孟子譯注。臺北:五南圖書。
  51. 楊伯達(2005)。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楊家駱編(1978)。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 第 3 冊。臺北:鼎文書局。
  53. 楊家駱編(1978)。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 第 2 冊。臺北:鼎文書局。
  54.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宋書附索引 第 2 冊。臺北:鼎文書局。
  55.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魏書附西魏 第 l 冊。臺北:鼎文書局。
  56.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 第 3 冊。臺北:鼎文書局。
  57. 楊家駱編(1978)。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 第 1 冊。臺北:鼎文書局。
  58. 楊新、班宗華(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
  59. 溫洪隆譯(1996)。新譯戰國策(上)。臺北:三民書局。
  60. 解有信(2007)。安徽省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07(6),34-40。
  61. 嘉峪關市文物清理小組(1972)。嘉峪關漢畫像磚墓。文物,1972(12),24-41。
  62. 趙超(1990)。山東嘉祥出土東和永壽三年畫像石題記補考。文物,1990(9),88-90。
  63. 劉昭瑞(2001)。漢魏石刻文字繫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64. 滕志賢註釋、葉國梁校閱(2001)。新譯詩經讀本(上)。臺北:三民書局。
  65. 衛紹生(2009)。鄒衍與陰陽學說。尋根,2009(4),4-8。
  66. 鄭先興(2009)。漢畫像的社會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67. 錢穆(1986)。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
  68. 閻靜(2009)。《史記》所記鄒衍學說的淵源和流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1),79-82。
  69. 濟寧地區文物組、嘉祥縣文館所(1982)。山東嘉祥宋一九八○年出土的漢畫像石。文物,1982(5),60-70。
  70. 薄松年(2007)。中國娃娃:喜慶歡樂的嬰戲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71. 薄松年編(2008)。中國美術史教程:增訂本。西安:峽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72. 羅世平、廖暘(2005)。古代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吉(2013)。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5,177-251。
  2. 戴華萱(2016)。虛寫的國族與愛情─從李昂《七世姻緣之台灣/中國情人》談全球化下的家國想像與情愛論述。臺灣文學學報,28,65-92。
  3. 黃國超(2012)。臺灣「山地音樂工業」與「山地歌曲」發展的軌跡:1960至70年代鈴鈴唱片及群星唱片、心心唱片的產製與競爭。民俗曲藝,178,163-205。
  4. 劉淑音(2015)。以「連生貴子」為例試論嬰戲裝飾題材的隱含意義。藝術學報,97,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