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安石與徽宗畫學關係蠡論

并列篇名

An Infer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Anshi and the Painting Institution of Emperor Huizong

作者

朱正卿(Cheng-Ching Chu)

关键词

王安石 ; 蔡京 ; 宋徽宗 ; 畫學 ; Wang Anshi ; Cai Jing ; Song Huizong ; Painting institution

期刊名称

藝術論文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7 / 04 / 01)

页次

25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南宋鄧椿《畫繼》載云︰「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始建五嶽觀,……應詔者數百人,咸使圖之,多不稱旨。自此之後,益興畫學,……」根據古籍,陳葆真認為,徽宗在畫院外又設立畫學,主要原因是為了興建道教寺觀。但《元史》記載,五嶽觀的興建、峻工時間要早於《畫繼》所載,徽宗崇寧時期的五嶽觀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因此,美化道教建築或許是徽宗建置畫學之主要理由,但除此之外呢?徽宗的藝術教育施政是否還受到其他重要因素影響?本文試從蔡京與王安石、蔡京與徽宗、王安石與徽宗三者關係,討論王安石新學思想,對於徽宗的繪畫創作要求與畫學設置有何影響。

英文摘要

Deng Chu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corded in Hua Ji, "In the third year of the Chongning period (1104), (Emperor Huizong) built Wuyue Temple, ...... and recruited hundreds of painters by imperial edict but their paintings did not satisfy Emperor Huizong. Thenceforth the Painting institutio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texts, Pao-Chen Chen believes that the main reason Emperor Huizong established painting institutions outside of imperial art academies was to build Taoist temples. It was recorded in Yuan Shi, however, that the building of Wuyue Temple was completed before the time recorded in Hua Ji, and the Wuyue Temple was almost ninety years old by the Chongning period of Emperor Huizong's time. The beautification of Taoist architecture may have been the main reason why Emperor Huizong established Painting institution, but what were the other reasons? Was Emperor Huizong's implementation of art education affected by other important influence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ai Jing, Wang Anshi, and Emperor Huizong to discuss how Wang Anshi's New Learning (Xinxue) influenced Emperor Huizong's orders for painting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ainting institu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協成(2013)。王安石《字說》輯佚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五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連結:
  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4. 元脫脫(1971)。宋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 宋王安石(1975)。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華正書局。
  6. 宋王明清(1961)。揮塵三錄。北京:中華書局。
  7. 宋吳曾(1985)。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
  8. 宋宋敏求(1962)。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
  9. 宋李埴(1980)。皇宋十朝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
  10. 宋汪藻(1985)。靖康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晁公武、孫猛校(1990)。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宋趙佶(1985)。聖濟經。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趙佶(1985)。聖濟經。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趙彥衛(1995)。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15. 宋魏泰(1985)。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明陳邦瞻(1973)。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
  17. 唐張彥遠(1985)。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徐松(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徐松(1976)。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 清畢沅(1970)。續資治通鑒。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1. 清黃宗羲、全祖望續修(1975)。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2. 孔令紅(2009)。王安石學派的儒學思想與道家、道教。社會科學戰線,2,24-30。
  23. 方國興(2002)。略論王安石教育思想。南方文物,1,40-42+110。
  24. 王明蓀(1994)。王安石。臺北:東大。
  25. 田勤耘(2007)。試論「崇寧興學」興起的必然性。賀州學院學報,3,48-51+89。
  26. 任崇岳(1994)。風流天子宋徽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7. 朱易安編(2008)。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28. 朱鳳祥(2001)。論王安石對教育的改革及其歷史作用。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8,12-15。
  29. 余培林注譯(1985)。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30. 余嘉錫(1980)。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
  31. 周博(2004)。北宋畫學的「自然」觀念及其官方思想背景。美術史研究,2,101-108。
  32. 俞劍華編(1973)。中國畫論類編。香港:中華書局。
  33. 俞劍華編(1973)。中國畫論類編。香港:中華書局。
  34. 紀昀編纂(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紀昀編纂(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紀昀編纂(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徐惠(2009)。論道家文藝觀對宋徽宗書畫創作的影響。安徽文學,9,127。
  38. 馬嶺(2010)。北宋翰林圖畫院略述。美術學刊,4,71-75。
  39. 張先覺(1983)。王安石之教育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0. 張其鳳(2008)。宣和畫譜的編纂與徽宗關係考。南京航空大學學報,4,63-68。
  41. 清華大學歷史系(2008)。清華歷史講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2. 陳傳席(1991)。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43. 陳葆真(1993)。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6,3-52。
  44. 曾莉(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陜西師範大學。
  45. 湯一介編(1996)。道學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46. 蒙文通(2001)。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47. 劉成國(2005)。論宋代政治文化的演進與荊公新學之命運。社會科學研究,6,141-147。
  48. 劉韶軍編(1997)。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老子》御批點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9. 撰人未詳(1985)。宣和畫譜。北京:中華書局。
  50. 鄧廣銘編(1991)。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1. 蕭慶偉(1998)。論熙豐、元祐黨爭的文化背景。漳州師院學報,1,58-64。
  52. 韓鐘文(1998)。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53. 鄺士元(1979)。國史論衡。香港:波文書局。
  54. 羅夢達、孫珊(2008)。論「宣和體」畫所體現的理趣。湖南農業大學學報,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