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追求飲食之清-以《山家清供》爲主體的個案觀察

并列篇名

Pursuance of Purity in Food: A Case Study Focussed on the "Pure Provender from the House in the Mountains"

DOI

10.30152/JCDC.200701.0001

作者

陳元朋(Yuan-Peng Chen)

关键词

清 ; 清味 ; 清供 ; 林洪 ; 山家清供 ; 飲食文化 ; 感官 ; 味覺 ; purity ; pure flavor ; pure provender ; Lin Hong ; Shan Jia Qing Gong ; food culture ; senses ; the sense of taste

期刊名称

中國飲食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7 / 01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與飲食相關的味覺感官議題,大約要在十一世紀中葉之後,才逐漸受到傳統中國知識分子比較專注的對待。有別於先秦以降論者們那種藉「飲食之味」以喻哲學、政治,又或是文學創作的模式,宋代的士人先是將日常飲食行爲納入階級文化規制的範疇,接著又揭櫫了一種或許可以稱之爲「清」的獨特飲食判準。而本文引用爲研討個案的《山家清供》,則又是這個新興判準的代表性著作。 在以《山家清供》作爲個案主體的本文裡,與飲食相關的「清」,基本上是被劃分成「供」與「味」這兩個層面來進行研討的。拙文以爲,所謂的「清供」,在涵蓋範疇上是較爲廣泛的,而它所訴求的一些標的,基本上也可以認爲是古典時期諸多飲食思想的重新匯整。而至於在「清味」方面的研討,則主要集中在感知的方式上。而「特定烹調技法」所預示的「原味」,以及「特定食材」所能喚起的意義賦予及認同,則是拙文所認爲的兩種可能左右人們判定「味」之「清」否的重要機制。

英文摘要

Topics related to food and the sensation of taste did not receive much recognitio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until after the mid-11(superscript th) Century. Ever since the Chin Dynasty, philosophers shared the habit of using the 'flavor of food and drink' to allude to philosophy, politics, or literature; whereas scholars in the Sung Dynasty first began incorporating the daily behavior of eating into the system of class and culture, followed by introducing a unique criterion of diet referred to as 'purity.' Pure Provender from the House in the Mountains, the case stud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 work that represents this new criterion. This dissertation uses Pure Provender from the House in the Mountains as the central topic, the concept of 'purity' which is relevant to diet is essentially divided into the two aspects of 'provender' and 'flavor' in order for it to be analyzed. 'Pure provender' is a rather broad concept, its objectives are basically the reorganization of food-related philosophies that existed during the classical era. The discussion over 'purity of flavor'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methods of perception. The 'original flavor' indicated by 'Special Cooking Techniques' and the meaning and identification that are made possible by 'Special Ingredients' are the two important mechanisms that the author believes could influence people's judgement of whether or not a 'flavor' is 'p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蕭璠(2000)。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饌餚-膾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2),247-366。
    連結:
  2. 烏克譯注,《山家清供》,頁5-6、7-8、45-46,48-49、81、100、101-102,頁75,頁42,頁26,頁65-66,頁10-12,頁17-18,頁40-41,頁14-15;67-68;86-88,頁4,頁31-32,頁54-55頁35、48、73-74、107、頁13、25、27、39、56、75
  3. 《魏書》,卷33,〈李先曾孫預〉,頁791
  4. 元代成廷珪《居竹軒詩集》(「四庫全書」本)卷1
  5. 《宋詩記事》(「四庫全書」本),卷73「林洪」條
  6. 方回《瀛奎律髓》(「四庫全書」本),卷20 所收錄之戴復古「寄尋梅」條
  7. 《山谷外集》(「四庫全書」本),卷9
  8. 釋志磐,《佛祖統紀》,收入《新修大正大藏經》,第49 冊,經號2035,頁433
  9. 《宋史》,卷415 之本傳,頁12452
  10. (1982)。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1. 烏克譯注《山家清供》〈黃金雞〉、〈梅花湯餅〉、〈石榴粉〉、〈撥霞供〉、〈金玉羹〉、〈山煮羊〉,頁17-18;20-21;90;48-49;103
  12. 孟子‧告子
  13. (1962)。老子校釋。香港:太平書店。
  14. (1997)。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
  16. 烏克譯注《山家清供》〈寒具〉、〈鎛金煮玉〉、〈簷蔔煎〉、〈酥黃獨〉、〈牡丹生菜〉、〈菊苗煎〉條,頁15-16;31-32;42;86;104;107
  17. 烏克譯注《山家清供》〈筍蕨餛飩〉、〈勝肉鋏〉條,頁82-83;96-97
  18. 烏克譯注《山家清供》〈山海兜〉、〈脆琅玕〉條,頁47;99-100
  19.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
  20. 《全閩詩話》(「四庫全書」本),卷5 之「林洪」條
  21. (1985)。山谷題跋。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22. 徐(火勃)�,《徐氏筆精》(「四庫全書」本),卷6,「山家清供」條
  23. (1987)。吳氏中饋錄、本心齋蔬食譜外四種。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4. 《桐江集》(「四庫全書」本),卷1
  25. Barth, FredrikEd.(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Allen & Unwin。
  26. 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Translates)(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7. 于民選注、孫通海選注(1991)。宋元明美學名言名篇選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8. 山本隆(2001)。美味の構造。東京:講談社。
  29. 王利器疏證、王貞岷整理、邱龐同譯注(1984)。呂氏春秋本味篇。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30. 王明珂(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
  31. 王明珂(2000)。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2. 王者悅編(1992)。中國藥膳大辭典。大連:大連出版社。
  33. 王德毅(1988)。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34. 余英時(1970)。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藝文印書館。
  35. 李約瑟、成慶泰(1999)。中國古代動物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36. 肖華榮(1983)。陸雲「清省」的美學觀。中國古代美學史研究,266-272。
  37. 阮元校刊(1955)。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8. 林洪(1995)。山家清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9. 邱龐同注釋(1986)。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40. 邱龐同注釋(1985)。食憲鴻秘。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41. 唐魯孫(1988)。唐魯孫談吃。臺北:大地出版社。
  42. 班固(198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3. 袁枚、關錫霖注譯(1983)。隨園食單。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44. 張宏生(1995)。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5. 張哲永編(1993)。飲食文化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
  46. 張皓(1996)。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
  47. 陳偉明(1993)。唐宋飲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48. 復旦學報編輯部編(1983)。中國古代美學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9. 葉定國注釋(1984)。閒情偶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50. 樂純(1988)。雪庵清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1. 鍾叔和編(1990)。知堂談吃。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52. 藝文印書館編(1970)。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蓋琦紓(2018)。服食與食治:論蘇軾藥食養生的文化意涵。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7,35-66。
  2. 潘宗億(2020)。傅培梅與阿基師之外:戰後臺灣的食譜出版趨勢與變遷。中國飲食文化,16(1),115-177。
  3. 張聿璥(2016)。食粥所見的宋人飲食療養觀。暨南史學,19,1-49。
  4. (2022)。宋明之間養老專書的知識形成與傳衍。新史學,33(4),41-93。
  5. (2023)。域外珍品:明清時期的燕窩文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7,75-105。
  6. (2024)。導論:華人飲食實踐:食物與養生。中國飲食文化,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