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對話與分享-北宋飲食詩歌情調與意趣的轉變

并列篇名

Dialogue and Sharing: Transformations of Sentiment and Interest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Poems on Food and Drink

DOI

10.30152/JCDC.200701.0002

作者

陳素貞(Su-Chen Chen)

关键词

北宋 ; 飲食詩歌 ; 對話 ; 禮物 ; 報稱 ; Northern Sung ; dietary poet ; dialogue ; gift ; prestation

期刊名称

中國飲食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7 / 01 / 01)

页次

41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討論北宋文人如何藉著飲食的唱酬與贈饋-如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河豚詩話、梅堯臣的雙鱖會與河鯉膾宴,以及蘇門詩友宦旅中的贈饋相扶-所提供的特殊的文學創作場域,同時藉助、參考法國社會學家馬諧•牟斯(Marcel Mauss)《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的部分觀點,來討論北宋文人如何透過飲食,形成味蕾與文學的對話思考、記憶與情誼的共食分享、接納與詮釋的循環美學,完成另類、特殊的對話與分享,從而凝聚共同的文學意識與集團情感。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primarily a discussion of how literati during the Northern Sung made use of their responses to prestations of food and drink to open up a special literary creative space. Examples include poets such as Ouyang Hsiu and Mei Yaochen and their poetic discourse on pufferfish, Mei Yaochen's 'Banquet of Two Mandarin Fish' and 'Minced River Carp Banquet,' and the prestations of the poetic friends of Su Shih and travelling officialdom.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enlists the aid of a number of insights drawn from the theory of the gift as articulated in the classic work of the great French sociologist Marcel Mauss, Essay on the Gift: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1923-24),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literati in the Northern Sung, through food and drink, were able to form an aesthetic devoted to the prestation, reception, and explication of shared comestibles, leading to a dialogue between tastebuds and literature that involved thoughtful reflection, remembrance, and friendship. This created an unusual dialogue and form of commensality that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mon literary consciousness and common group senti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2001)。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元脫脫(1977)。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
  3. 宋王安石、劉辰翁評點、李雁湖箋註(1990)。箋註王荊公詩。臺北:廣文書局。
  4. 宋黃庭堅、任淵注(1996)。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5. 宋黃庭堅、劉琳校點、李勇先校點、王蓉貴校點(2001)。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6. 宋蘇軾(1975)。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7. 宋蘇軾、王水照選注(1991)。蘇軾選集。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
  8. 宋蘇軾、顧之川校點(2000)。蘇軾文集。岳麓書社。
  9. 宋蘇轍(1975)。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0. 後晉劉昫(1977)。舊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1. 梁劉勰、周振甫譯注(1997)。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12. 梁蕭統(1979)。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清王文誥輯注(1983)。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
  14. 清何文煥輯(1983)。歷代詩話。臺北:漢京出版社。
  15. 清馮應榴輯注(2001)。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清聖祖御定(1978)。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7. Highmore, Ben、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
  18.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19. 尤金.N.安德森、馬孆譯、劉東譯(2003)。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 王水照(1994)。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文學遺產,3
  21. 王夢鷗(1987)。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
  22. 王夢鷗(1987)。唐代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
  23.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1998)。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吉川幸次郎(1977)。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5. 牟斯、何翠萍譯、汪珍宜譯(1984)。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允晨出版社。
  26. 吳秋慧(1990)。唐代宴飲詩的社會化現象。德明學報,16,225-245。
  27. 吳秋慧(199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28.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9.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30. 郭紹虞(1981)。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
  31. 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32. 傅璇琮(1994)。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3. 曾棗莊編(1999)。中華大典‧文學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4. 焦桐編、林永福編(1999)。趕赴繁花盛放的宴饗-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5. 楊金鼎編(1994)。古文觀止。臺北:東華書局。
  36. 臺灣大學中文所編(1989)。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學生書局。
  37. 黛安‧艾克曼、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
被引用次数
  1. 陳素貞(2009)。土地與記憶的飲食圖譜─九二一震災後臺中市大坑農園轉型休閒餐廳的觀察。中國飲食文化,5(2),129-157。
  2. 蓋琦紓(2018)。服食與食治:論蘇軾藥食養生的文化意涵。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7,35-66。
  3. 林建安(2016)。略論張耒詩文中的飲食之味。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12,1-12。
  4. 汪詩珮(2014)。感官記憶與傷逝書寫:《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與遊藝。中國飲食文化,10(1),105-157。
  5. 塩卓悟(2018)。南宋江南的外食產業:從《夷堅志》看宋代的酒肆、茶肆與食店。中國飲食文化,14(1),17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