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為食物的小麥-近年來中國早期小麥的考古發現及其重要意義

并列篇名

Wheat as a Staple Food: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bout Wheat in Early China,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OI

10.30152/JCDC.200807.0001

作者

陳星燦(Xing-Can Chen)

关键词

中國 ; 小麥 ; 起源 ; 考古發現 ; China ; wheat ; origin ; archaeological finds

期刊名称

中國飲食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卷2期(2008 / 07 / 01)

页次

1 - 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考古發現證明,自商代早期以來,粟、小麥和水稻已經成爲中國中原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最近的研究表明,小麥栽培的歷史在中國最少可追溯到西元前3000-25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中原和山東半島的小麥栽培也可追溯到西元前2500-2000年前的龍山時代。本文綜述了中國早期小麥的最新考古發現,進而指出中國小麥自西亞傳播而來的道路日漸明晰,浮選法的廣泛應用和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填補「小麥之路」上的發現缺環。

英文摘要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millet, wheat and rice had already become the major economic crops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of China from the early Shang period onward.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to the Majiayao Culture period around 3000-2500 BCE. Wheat cultiv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ongshan period of 2500-2000 BCE. The present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wheat in early China, and goes on to point out that the route by which wheat arrived in China from Western Asi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lotation technique and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s in archaeological work in the field have meant there is hope that in the not too distant future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fill in the missing links in delineating the 'wheat roa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青、王良智,2008,〈河南博愛西金城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中國文物報》1 月 23 日,第 2 版。
  2. 靳桂雲等著,2008,〈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小麥遺存〉,《中國文物報》2 月 22 日,第 7 版。
  3. (2004)。東方考古。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4. Jiao, T.(2007).The Neolithic of Southeast China.New York:Cambria Press.
  5. Lee, G.A.(2007).Plants and People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to Shang Periods in North China.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104,1087-1092.
  6. Li, X.(2007).Early Cultivated Wheat and Broadening of Agriculture in Neolithic China.The Holocene,17(5),555-560.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3)。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北方考古研究室(1998)。民樂東灰山考古─四壩文化墓地的揭示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9. 田中靜一編、曹章祺譯、洪光住譯(1993)。中國食物事典。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10. 安志敏(1982)。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11. 安徽省博物館(1957)。安徽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考古學報,1957(1),23+26。
  12. 宋鎮豪(1994)。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李水城、莫多聞(2004)。東灰山遺址炭化小麥年代考。考古與文物,2004(6),51-60。
  14. 李璠(1989)。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新石器遺址古農業遺存新發現。農業考古,1989(1),56-69+73。
  15. 金善寶(1962)。淮北帄原的新石器時代小麥。作物學報,2(1),67-72。
  16. 洛陽文物工作隊(2002)。洛陽皂角樹。北京:科學出版社。
  17. 胡厚宣(1970)。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8. 張光直編(2006)。李濟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張秉權(1970)。殷代的農業與氣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2),306-307。
  20. 陳文華(2001)。農業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21. 凱利‧克勞福德(2004)。山東日照市兩城鎮遺址龍山文化植物遺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9),73-80。
  22. 馮時(2007)。商代麥作考。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
  2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疆文物考古新收穫(1979-1989)
  24. 楊建芳(1963)。安徽釣魚臺出土小麥年代商榷。考古,1963(11),630-631。
  25. 趙志軍(2007)。西元前 2500-西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區農業經濟研究。科技考古,北京:
  26. 趙志軍(2005)。有關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學研究。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5(2),82-91。
  27. 趙志軍(2005)。植物考古學及其新進展。考古,2005(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