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跨界「混融」-岡山羊肉飲食文化的建構與再現

并列篇名

Cross-bordered Hybrid-creo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Gang-shan Goatmeat Eating Culture

作者

蘇恒安(Heng-An Su)

关键词

羊肉 ; 豆瓣醬 ; 混種 ; 融合 ; 全球化 ; goatmeat ; soybean paste ; hybridization ; creolization ; globalization

期刊名称

中國飲食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9卷1期(2013 / 04 / 01)

页次

195 - 2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羊肉原非臺灣固有飲食文化的食物品項。羊肉飲食後來之所以被標籤化為高雄岡山獨特的飲食文化,是經過時空的演替混融過程演變而成。傳統上,岡山鄰近一帶盛產的山羊,僅是臺灣人牲禮和冬季進補的重要來源,但羊肉真正廣泛取得在地化認同,卻得遲至光復後空軍基地搬遷至此之後:大量外省人的羊肉消費習性、川/辣味豆瓣醬製造技術,與日/臺/甜味豆瓣醬開發等諸多條件的具備之下,促成羊肉、豆瓣醬兩者的相得益彰所致。於是乎,岡山羊肉米粉、當歸羊肉及羊肉爐等招牌名號,不脛而走。其後,臺灣加入GATT/WTO,開放冷凍羊肉進口,為岡山在地羊肉飲食文化帶來衝擊。2004年,地方政府開始以「岡山羊肉」之名舉辦羊肉主題節慶,藉廚藝競技等展演過程,試圖重新為地方建構品味的襲產傳承與創新意涵。除了就歷史角度的觀察外,本文亦以社會生產的文化空間視野取徑,觀看此一複雜時空交叉的演替混融過程。

英文摘要

Eating goatmeat is not normally recognized as part of Taiwan's traditional food culture. Its localization at Gang-shan is a result of tempo-spatial evolutional processes of hybridization and creolization in succession. Traditionally, the Gangshan area produced abundant supplies of goatmeat, and originally this was considered as no more than a cheap source of sacrifices and tonic foods in winter. It was not identified as a local product until the R.O.C Air Force retreated from the mainland and migrated to Ganshan. As a result of this historical transition, mainland provincial goatmeat-eating consumption habit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technology of making spicy Sichuan soy sauce was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 final factor was the 'hybrid-creolized' development of sweet soy sauce of the Japanese-Taiwanese type. All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contribute to the localization of Gangshan goatmeat-eating culture by the inseparable pairing of goatmeat and soy sauce. The island-famous goatmeat soup with rice noodle, goatmeat stewed with angelica radix, and goatmeat hotpot developed from this new combination. Local goatmeat foodservice industries, however, face fierce challenges from imports of competitively-priced frozen goatmeat due mainly to Taiwan's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This challenge has prompte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 organize a cooking contest in the form of a goatmeat culture festival, trying to re-contextualize the localized food culture heritage and to develop new ways of cooking and eating goatmeat dishe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aside, this study adopts a culture-spatialized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this hybrid-creolized food culture in Gangsh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劉子綺、李素馨、侯錦雄(2011)。式微文化地景的再活化─泰安村舊鐵道的空間意涵。地理學報,61,147-166。
    連結:
  2. 農委會,〈農產貿易統計查詢系統〉,「農業統計」,網址:http://agrapp.coa.gov.tw/TS2/TS2Jsp/Index.jsp。
  3. 不著撰人,〈人參羊肉汁〉,《臺灣日日新報》1911 年3 月12 日,3 版。
  4. 蔡清海/舊市羊肉第二代負責人,岡山羊肉飲食文化發展歷史,高雄‧岡山,訪談日期:2009 年3 月6 日。
  5. 寺田清二,1923,《臺灣農事報:山羊的調查二》,「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擷取日期:2010 年8 月23 日。
  6. 不著撰人,〈宰羊補冬〉,《臺灣日日新報》1901 年11 月12 日,4 版。
  7. 劉宇邦/明德豆瓣醬第三代負責人,明德豆瓣醬發跡歷史,高雄‧岡山,訪談日期:2008 年11 月14 日。
  8. 高雄市岡山區公所,〈第五屆岡山羊肉文化節暨籃筐會成果報告〉,區公所首頁「羊肉節」,網址:http://www.gsto.gov.tw/O02_data/2008d.pdf,擷取日期:2009 年8 月31 日。
  9. 岡山論壇(網路版),網址:http://www.sunchi.idv.tw/gscity/gscity/archiver/?tid-1200.html,擷取日期:2008 年7 月29 日。
  10. 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農業統計」,網址: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07。
  11. 許文夏/岡山區公所公有市場管理所承辦員,高雄‧岡山,訪談日期:2009 年10 月15 日。
  12. 施南榮/豪揚企業負責人,進口羊肉替代趨勢,高雄‧鳳山,訪談日期:2009年8 月18 日。
  13. 梁顯義/「梁記商行」第二代負責人之一,梁氏/明德豆瓣醬發展背景與岡山羊肉飲食文化發展歷史,高雄‧岡山,訪談日期:2009 年8 月24 日。
  14. 不著撰人,〈羊肉暢消〉,《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11 月10 日,3 版。
  15. 文建會,〈豚 山羊〉,「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擷取日期:2012 年3 月23 日。http://nrch.cca.gov.tw/ccahome/
  16. 農委會,〈羊隻行情專區〉,「畜產行情資訊網」,網址:http://quotes.naif.org.tw/。
  17. 農委會,〈畜牧統計〉,「農業統計」,網址: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681。
  18. 張國城/大新羊肉第三代負責人,岡山羊肉飲食文化發展歷史,高雄‧岡山,訪談日期:2008 年11 月7 日。
  1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陳守國,〈內門黑土羊〉,「中央通訊社‧好望角」2009.3.21,網址:http://www.cnavista.com.tw/。擷取日期:2009 年5 月17 日。
  21. 明宋詡(1971)。竹嶼山房雜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明韓奕(1986)。易牙遺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清范咸(1958)。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Bird, J.(ed.)(1993).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
  25. Crang, Mike(1998).Cultural Geography.London:Routledge.
  26. Gwee, William T. H.(2007).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The Singapore Baba-Nyonya Angle=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The Singapore Baba-Nyonya Angle.10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Penang, Malaysia:
  27. Harvey, David(1996).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28. Hughes, A.(ed.),Reimer, S.(ed.)(2004).Geographies of Commodity Chains.London:Routledge.
  29. Lefebvere, Henri(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30. Lopes, Fernando Sales(1997).Chinese-Portuguese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Chinese Food in Macau - Macanese Cuisine - Where West and East Blend.5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Hong Kong:
  31. Mak, Athena H.N.(2012).Globaliza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9(1),171-196.
  32. Relph, Edward(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 Ltd..
  33. Steinbeck, John(1993).Cannery Row.New York:Penguin Group Incorporated.
  34. Tuan, Yi-Fu(1977).Space and Pla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35. Urry, John(2002).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
  36. 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編輯委員會(2009)。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I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7.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8. 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9.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0. 何宋錦、岡山鎮志編輯委員會編(1986)。岡山鎮志。高雄岡山:岡山鎮公所。
  41. 沈艷嬋(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2. 汪大淵(1961)。島夷誌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3. 岡山郡役所編(1985)。岡山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44. 邱龐同(2008)。,未出版
  45. 施添福編纂(2000)。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6. 高雄州役所編(1985)。高雄州大觀。臺北:成文出版社。
  47. 高源豐(2003)。臺灣肉羊產業發展現況與輔導策略。畜牧半月刊,70(3),87-94。
  48. 梁炳琨(2003)。全球化的地方制度與地方銷售─文化經濟觀點。中臺學報,14,49-63。
  49.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50.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臺灣觀察。臺北:商周出版社。
  51.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2. 黃登忠編(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3. 黃暉榮(2005)。岡山產業文化資產。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54. 楊雙福(2005)。岡山軍眷村發展史(1945-2005)。高雄縣文獻,24,199-231。
  55. 劉天賦(2009)。四川皮 臺灣骨的臺式豆瓣醬。阿公店社區雜誌,5,20-21。
  56.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7. 賴永裕編(2004)。畜產生物品種資源。臺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58. 謝問岑編(1967)。高雄縣志稿。高雄:高雄縣政府。
  59. 簡炯仁(2002)。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文化局。
被引用次数
  1. 曾齡儀(2016)。吳元勝家族與臺北沙茶火鍋業的變遷(1950-1980年代)。中國飲食文化,12(1),53-89。
  2. 陳建源(2017)。地方美食展演的再解讀─以爌肉飯與彰化爌肉飯節之行銷為例。興大人文學報,58,27-68。
  3. 高郁婷,王志弘(2018)。展演道地:臺北族裔風味餐廳個案研究。地理研究,69,31-60。
  4. 高郁婷、王志弘(2015)。生意是門好文化?零售業的文化行銷策略與張力。休閒與遊憩研究,7(2),41-81。
  5. 侯宗延、林家慶、王柏鈞(2017)。「滇」沛流「里」 ─ 里港美濃滇緬社區之人地角力與邊界移轉。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8,83-138。
  6. 皮國立(2020)。「食補」到「禁食」:從報刊看戰後臺灣的香肉文化史(1949-2001)。中國飲食文化,16(1),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