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Plum blossom banquet' is a simple form of banquet that emerged in the 70's and was promoted by seve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groups in Taiwan at that time. In its appearance, the promotion of plum blossom banquet related only to the customary strategy of modern political groups, however, by looking into historical data closely, we can find that similar ideas exis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rift was its goal.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ata,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alls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feasts in the 20th century. Although there was no direct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y were substantially similar, which is the idea that thrift is the embodiment of morality. In fact, the concept of thrifty eating and drinking, as well as thrifty banquets, is often only an "undercurrent" or an idea just held by certain classes of people, and it never forms a broad consensus. However, in times of rapid change, it will be promoted as the final goal of reform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plum blossom banquet taking the form of five dishes and one soup during the economic take-off generation of Taiwan was a perfect exampl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is phenomenon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approaches: first, an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plum blossom banquet. Seco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why the plum blossom banquet was not widely appreciated. And finally, an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in thought and cogni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outlin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reform of banqueting.
|
参考文献
|
-
曾品滄(2013)。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9(1),113-156。
連結:
-
蔣前院長於行政院第 1276 次院會指示。1972。〈對各級行政人員十項革新要求〉。全文請見「根植法律網」: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160021000700-0610608,擷取日期:2019/8/15。
-
Anderson, E. N.(1988).The Food of China.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
Goody, Jack(1982).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Cambridg,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omi(1993).Histoire des festins insolites et de la goinfrerie.Edition Artulen.
-
ロミ、高遠弘美訳(1995)。惡食大全。東京:作品社。
-
不著撰人。1982。〈三千元一桌簡單精緻梅花席待客賓主盡歡〉。《民生報》,6 月 22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82。〈五菜一湯勤儉立國〉。《民生報》,6 月 10 日,第 5 版。
-
不著撰人。1982。〈色香味俱全.營養經濟衛生「梅花餐食譜」製成〉。《中央日報》,8 月 29 日,第 3 版。
-
不著撰人。1982。〈缺乏國家及職業的規範傳統規範難適現代社會〉。《民生報》,7 月 27 日,第 7 版。
-
不著撰人。1982。〈梅花餐如何推廣林洋港提供卓見〉。《聯合報》,5 月31 日,第 2 版。
-
不著撰人。1949。〈吃餐喝茶價目一定中式西式隨你挑選公共食堂實施辦法即公布實施〉。《中央日報》,10 月 4 日,第 5 版。
-
不著撰人。1985。〈蔣主席痛砭時弊語重心長勗勉大家不參加無謂應酬〉。《經濟日報》,1 月 17 日,第 1 版。
-
不著撰人。1982。〈梅花餐五菜一湯既節約又夠營養孫院長要求軍公教率先響應〉。《民生報》,5 月 28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82。〈越冷越開的梅花餐〉。《民生報》,7 月 8 日,第 12 版。
-
不著撰人。1982。〈團結自強協會呼籲減少浪費〉。《聯合報》,5 月 22 日,第 2 版。
-
不著撰人。1982。〈私立高中高職聯招首日考試進行順利共有一千八百餘人缺考作文題目「梅花餐」含義深刻〉。《中央日報》,8 月 2 日,第 8 版。
-
不著撰人(1984).梅花餐食譜.臺北:智商圖書出版社.
-
不著撰人。1985。〈消除滋生應酬的社會因素〉。《民生報》,1 月 25 日,第3 版。
-
不著撰人。1979。〈獅姐烹調梅花餐老少都說味道好〉。《聯合報》,5 月16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82。〈孫揆盼所屬推廣梅花餐〉。《聯合報》,5 月 28 日,第 2版。
-
不著撰人。1982。〈省府正研訂梅花餐食譜以供民眾推廣採行〉。《中央日報》,6 月 16 日,第 3 版。
-
不著撰人(1985).滿漢梅花餐食譜.臺北:智商圖書出版社.
-
不著撰人。1982。〈吳三連希望推廣梅花餐要持之以恆〉。《民生報》,6 月29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82。〈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雄〉。《民生報》,7 月10 日,第 12 版。
-
不著撰人(1982)。不著撰人。1982。〈今晚三台聯播的「新聞眼」將邀政府高級官員圍集共話「梅花餐」〉。6 月 30 日,第 10 版。
-
不著撰人。1978。〈金門阿公阿婆昨抵台北八十人受熱烈款待〉。《聯合報》,10 月 19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82。〈梅花餐餐飲業者願有條件響應座談會上「在商言商」大吐苦水〉。《民生報》,7 月 21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82。〈「梅花餐」值得推廣但改良要比禁絕好〉。《民生報》,6 月 13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78。〈改善社會風氣小組決設計節約梅花餐〉。《聯合報》,9月 5 日,第 2 版。
-
不著撰人。1984。〈梅花餐到哪裡去了〉。《中國時報》,11 月 4 日,第 7 版。
-
不著撰人。1982。〈推行梅花餐運動宜再檢討、再改進〉。《聯合報》,6 月25 日,第 02 版。
-
不著撰人。1982。〈省婦研所製成現代「梅花餐食譜」〉。《民生報》,8 月26 日,第 11 版。
-
不著撰人。1982。〈梅花餐定價因地而異足以滿足十二人需要〉。《民生報》,7 月 13 日,第 6 版。
-
不著撰人。1952。〈節約飲食、節約時間,主管機構擬定辦法〉。《徵信日報》,9 月 4 日,第 1 版。
-
不著撰人。1979。〈四女獅會會友今示範梅花餐〉。《聯合報》,5 月 15 日,第 6 版。
-
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1982 年。「五菜一湯梅花餐運動」。5 月 28 日,http://www.unity111.org.tw/about.php?iType=0201,擷取日期:2019/8/15。
-
尤金.N.安德森, E. N.,馬孆(譯),劉東(譯)(2003).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王仁湘(1994).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
朱用純。(1627-1698)1869。〈朱子家訓〉,收入《得一錄》,余志編。蘇誠得見齋藏板。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
-
吳心柳。1985。〈新勤儉〉。《聯合報》,8 月 16 日,第 8 版。
-
李安君、廖顯龍、林金池。2010。〈梅花餐行不通黑美人繁華盡〉。《中國時報》,1 月 23 日,第 6 版。
-
周佑政。2016。〈國民黨梅花午餐每桌 3 千〉。《聯合晚報》,9 月 4 日,第 2 版。
-
林淑娟,吳佳玲(1982).中國菜梅花餐食譜.臺北:明遠出版社.
-
徐珂(1984).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
海德倫.梅克勒, Heidrun,薛文瑜(譯)(2004).饗宴的歷史.臺北:左岸文化.
-
袁枚(1984).隨園食單.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79。「改善社會風氣專案小組簽為擬具臺灣省政府『改善社會風氣重要措施』實施辦法一案。」,06 月 25 日,〈01 委員會議〉,《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檔案》,典藏號 00501147818。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張哲生。2019 年。〈今晚三台聯播的「新聞眼」將邀政府高級官員圍集共話「梅花餐」〉。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videos/10154960121829531/UzpfSTEyNDE2NDA5NDUzMDoxMDE1NTkxNzEwMDU4NDUzMQ/,擷取日期:2019/8/15。
-
陳元朋(2013)。「魯」,「滷」之間的文化建構。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陳玉箴(2008)。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15(3),139-186。
-
陸游。(1125-1210)1921。《放翁家訓》,《知不足齋叢書本》。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本。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
-
傑克.古迪, Jack,王欣榮(譯),沈南山(譯)(2012).烹飪、菜餚與階級.新北市:廣場出版.
-
曾品滄(2010)。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4),1-55。
-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 Felipe,韓良憶(譯)(2005).食物的歷史.臺北:左岸文化.
-
黃仁謙。2008。〈餐廳薄利多銷梅花餐重現〉。《經濟日報》,5 月 5 日,第 10 版。
-
楊乾輝(編),陳晨(編)(2013).台灣美食的文化觀察-台灣特色美食的形成緣由與文化建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聞見思。1982。〈閒話梅花餐〉。《中央日報》,6 月 20 日,中央副刊。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編)(1983).梅花餐食譜.中興新村: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
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編)(1983).梅花餐食譜.南投: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
-
劉昌潤(1985).先秦烹飪史料選註.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
劉枋(1980).吃的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
-
鄧瓊英。1982。〈梅花餐的由來〉。《中央日報》,6 月 29 日,中央副刊。
-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 Gunther,張志成(譯)(2004).歐洲飲食文化.臺北:左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