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

并列篇名

On the Two Predicaments in Confucianism as Formulated by the Leftover Subjects in East Asia

DOI

10.6163/tjeas.2006.3(1)61

作者

黃俊傑(Chun-Chieh Huang)

关键词

東亞儒學 ; 黃宗羲 ; 朱舜水 ; 文化認同 ; 政治認同 ; 遺民 ;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 Huang Zonqxi ; Zhu Shunsui ; Cultural identity ; Political identity ; Leftover subjects

期刊名称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6 / 06 / 01)

页次

61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第一是儒者個人在亡國之後出處進退之際,所面臨的「仕」與「隱」的抉擇,第二是遺民儒者亡命異鄉,在精神上雖然「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仍合而為一,但是在現實上他們或遠託異國,息影離群如朱舜水,或堅貞志節,不仕異族如劉因與黃宗羲,或寄寓孤島,弘揚儒學如一九四九年以後的當代新儒家學者,他們都以儒學為他們精神上的移住地,終不能免於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撕裂之悲劇,但是遺民儒者生命的光輝,卻也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張力之中大放光芒,使他們名留青史。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at an analysis of the two predicaments in Confucianism as formulated by the leftover subjects in East Asia. The first dilemma appeared when the alien peoples such as the Mongols and the Manchus ruled over China. Many a Confucian scholars suffered from the tension between royalism and eremitism. The second was the tension between politic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leftover Confucian scholars who exiled from his homeland. All of these leftover scholars regarded Confucianism as their spiritual diaspora. It was in this very tension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the real worlds that the leftover Confucians left their footprints in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明朱舜水(1980)。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2. 明朱舜水(1980)。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3. 明朱舜水(1980)。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4. 明朱舜水(1980)。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5. 清全祖望(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清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7. 清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 清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9. 清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0. 清黃宗羲(1965)。南雷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 清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2. 清萬言(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3. 清顧炎武(1970)。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14. 丁若鏞(1936)。與猶堂全書。漢城:驪江出版社。
  15. 今井弘濟、安積覺(1980)。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16. 伊藤仁齋、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1901)。日本倫理彙編。東京:育成會。
  17. 李春生(1896)。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福州:美華書局。
  18. 劭廷采(1987)。思復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 原念齋(1980)。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唐君毅(1974)。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
  21. 徐復觀(1987)。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臺北:允晨文化。
  22. 徐復觀(1980)。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23. 徐復觀(1980)。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24. 連橫(1964)。臺灣文獻叢刊:《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次数
  1. 謝世英(2011)。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藝術學研究,8,127-204。
  2. 張崑將(2015)。儒學復興中知識份子對「東亞儒學」的思考之探討。哲學與文化,42(9),69-91。
  3. (2006)。明遺民詩人申涵光「學杜」與「評杜」特色析論-兼論其「易浣花而濂溪」之緣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5,67-95。
  4. (2014)。日本德川前期吳太伯論的思想史意義。新史學,25(3),1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