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
|
并列篇名
|
Chih-yin, Chih-yüeh and Chih-cheng: The Concept of Ti-chih in Confucian Aesthetics of Music
|
DOI
|
10.6163/tjeas.2006.3(2)41
|
作者
|
陳昭瑛(Chao-Ying Chen)
|
关键词
|
儒家美學 ; 知音 ; 體知 ; Confucian aesthetics ; embodied knowledge
|
期刊名称
|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卷2期(2006 / 12 / 01)
|
页次
|
41
-
6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知音」一詞一方面被理解為精通音律之人,一方面被視為包括音樂在內的各門藝術之最高明的批評者、鑑賞者。一般以為「知音」源於《呂氏春秋.本味》中所載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亦見於《列子•湯問》);除此之外,「知音」一詞最早明文於典籍中但凡兩見:一於《呂氏春秋•仲冬記•長見》,一於《禮記•樂記》。此三例之「知音」,在內涵上略有不同。本文目的在於探索儒家音樂美學中的「知音」問題。儒家的「知音」對上述〈長見〉篇的專業性「知音」問題非常重視,對〈本味〉篇中具有個人主義色彩的「知音」也有深刻體會。但在這一切基礎之上,更重視對於「表現」和「反映」集體社會生活的音樂有深入的理解。對儒家而言,音樂不只是個人情志的表現,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究竟先秦儒家如何論證音樂之可知,如何描述知音的過程和精髓,是探討儒家美學不可忽視的課題。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 of Ti-chih (embodied knowledge) in Confucian aesthetics of music.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special mode of knowing in musical appreciation can be called Chih-yin which is the aesthetic type of Ti-chih.
This article concerns: 1) Confucius' experience of musical appreciation;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and ”mimesis” in musical creation; 3)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crete content implied in the artistic form of ”expression” or ”mimesis;” 4)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music in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 cultivation.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賴鍚三(2003)。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81-120。
連結:
-
Fink, Eugen,von Franz-Anton (ed.)(1976).Nähe und Distanz: Phänomenologische Vorträge und Aufsätze.München:Alber.
-
Mafli, Paul(1996).Nishida Kitarôs Denkweg.München:Iudicium.
-
下村寅太郎(1997)。西田幾多郎:人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出版?。
-
下村寅太郎、西田幾多郎(1990)。善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上田閑照(1991)。西田幾多郎を読む。東京:岩波書店。
-
大熊玄編(2004)。西田幾多郎の世界。石川:石川?西田幾多郎記念哲?館。
-
大峯顕(2000)。西田幾多郎の宗教思想。日本の哲学,1
-
小坂国継(2000)。西田哲学と宗教。東京:大東出版社。
-
小坂国継(2002)。西田幾多郎の思想。東京:講談社。
-
田中久文(2000)。日本の「哲学」を読み解く:「無」の時代を生きぬくために。東京:筑摩書房。
-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
西田幾多郎(1965)。哲学の根本問題。東京:岩波書店。
-
西田幾多郎(1965)。善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西田幾多郎(1965)。働くものから見るものへ。東京:岩波書店。
-
西田幾多郎(1965)。自覚における直観と反省。東京:岩波書店。
-
西田幾多郎(1965)。哲学論文集Ⅵ。東京:岩波書店。
-
西田幾多郎、大橋良介、野家啓一編(1998)。西田哲學選集。京都:燈影?。
-
吳光輝(2000)。日本の哲学。京都:昭和堂。
-
吳光輝(2003)。傳統與超越-日本知識份子的精神軌跡。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
吳汝鈞(1998)。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吳汝鈞(1998)。京都學派哲學七講。臺北:文津出版社。
-
吳汝鈞(2005)。純粹力動現象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圖書。
-
板橋勇仁(2004)。西田哲学の論理と方法:徹底的批評主義とは何か。東京:法政大?出版局。
-
黃文宏(2005)。海德格事實生命的現象學與根本學的理念-以「戰時緊迫學期講稿」為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4,107-168。
-
黃文宏(1999).Geschiedenheit und Ungeschiedenheit. Husserls Bewußtseinsphilosophie und Nishidas Zen no kenkyû.Recherches husserliennes,12,111-135.
-
黃文宏(1999)。純粹經驗及其表達問題-一個現象學的分析。台灣哲學研究,2,263-280。
-
黃文宏(2000)。海德格的「共屬」(Zusammengehören)與天台宗的「即」-試論詭譎之說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467-486。
-
黃文宏(2002)。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來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9,63-98。
-
新田義弘(1998)。現代の問いとしての西田哲学。東京:岩波書店。
-
新田義弘(2000)。超越論的媒体性としての自覚:現象学における思惟の変遷と西田哲学。日本の哲学,1,6-26。
-
新田義弘(2001)。世界と生命:媒体性の現象学へ。東京:青土社。
-
新田義弘(2003)。西田哲學中的「哲學邏輯」-特論其後期思想中的「否定性邏輯」。揭諦,5,239-261。
-
藤田正勝(1998)。現代思想としての西田幾多郎。東京:講談社。
|
被引用次数
|
-
陳靜容(2012)。「樂」/「語」: 儒家「即樂起興」的途徑與趨向。東吳中文學報,23,1-22。
-
黃郁章(2011)。姚一葦《碾玉觀音》知音問題之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人文社會),49-68。
-
李松駿(2014)。論劉勰《文心雕龍》之氣論間架及其工夫論實踐。中國文學研究,38,41-76。
-
李松駿(2021)。「盡美矣,又盡善也」:季札與孔子的詩樂論。東吳中文學報,42,2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