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

并列篇名

On View of Nature that Differs in Thought of Hui Shi and Zhuangzi

DOI

10.6163/tjeas.2011.8(2)129

作者

賴錫三(Hsi-San Lai)

关键词

莊子 ; 惠施 ; 海德格 ; 技術 ; 藝術 ; 自然 ; 權力 ; Zhuangzi ; Hui Shi ; Heidegger ; technique ; art ; nature ; power

期刊名称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8卷2期(2011 / 12 / 01)

页次

129 - 1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將從「自然觀」這一角度切入,探討惠莊論辨語式背後所涉及的兩種對比思維:惠施的思維方式近於表象思考、邏輯推論,而莊子則近於直覺感通、詩性隱喻;前者處於主客對立(我與它),後者進入主客交融(我與你);前者是人類中心主義式的實用功利之技術立場(以我觀之),後者是超人類中心的無用之大用之藝術立場(以道觀之)。而兩者反映在自然觀的對比差異上,若用海德格的概念來區分,前者將自然視為客體對象物和能源資源物,後者則視自然為天地人神共同棲居的神聖家園。惠施和莊周這兩種不同的語言觀、思維觀、自然觀,亦將導向兩種面對自己、面對萬物的不同倫理態度,前者導向(以我)用物的權力倫理,後者走向(喪我)愛物的原始倫理。本文認為莊周這種萬物一種的愛物、原始倫理觀,將可以對現代科技過分膨脹所導致的物我異化,進行藝術批判、美學拯救的動能。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view of nature,” to discuss two types of contrasting thought in the debate between Hui Shi and Zhuangzi: Hui Shi's thought is more similar to consideration of phenomenon, logical deduction, and Zhuangzi is more similar to intuition and poetic metaphor. The first deals with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object and subject (I and it), while the latter deals with the blending of the object and subject (l and you). The first is a human-centered ideological practical and utilitarian s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 and the latter is an artistic stance that transcends humanity in the great utility of useles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o). The two are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t views on natu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Heideggerian concept, the former sees nature as an object and resource of energy, while the latter sees nature as the sacred homeland in which heaven, earth, people, and gods live. Hui Shi and Zhuangzi's different views on language, thinking, and nature also lead to two ethical attitudes toward oneself and toward the world. The former leads to a power ethics based on things (from the self), while the latter leads to a primitive ethics that loves things (death of self). This paper believed that Zhuangzi's love for all things as one and his primitive ethical view can engage in an artistic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recuperation of the overexpans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which has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objects and the sel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莊錦章(2010)。莊子與惠施論「情」。清華學報,新40(1),21-45。
    連結:
  2. 賴錫三(2010)。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藝術。清華學報,新40(1),67-111。
    連結:
  3. 賴錫三(2008)。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新38(1),35-84。
    連結:
  4. 晉陶潛、龔斌校箋(1999)。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清郭慶藩輯(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6. 魏王弼、樓宇烈校釋(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7. Heidegger、 Martin,Macquarrie, John(Trans.),Robinson, Edward(Trans.)(1962).Being and Time.Oxford, U.K:Blackwell.
  8. 孔恩、程樹德譯、傅大為譯、王道還譯、錢永祥譯(1991)。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Taipei:遠流出版公司=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9. 卡西勒、于曉譯(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Taipei: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Guiguan Book Company Ltd.。
  10. 史泰司、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Taipei:正中書局=Cheng Chung Book。
  11. 牟宗三(1985)。名家與荀子。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Student Books Company。
  12. 艾倫‧奇南、劉幼怡譯、Liu, Youyitrans.(1998)。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北京=Beijing:東方出版社=Dong fang chu ban she。
  13. 坎伯、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Taipei: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Li xu wen hua=New Century Publishing Co., Ltd.。
  14. 坎伯、李子寧譯(1996)。神話的智慧。臺北=Taipei: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Li xu wen hua=New Century Publishing Co., Ltd.。
  15. 海德格、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Shanghai:上海三聯書店=Joint Publishing。
  16. 海德格、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Shanghai:上海三聯書店=Joint Publishing。
  17. 高達美、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臺北=Taipei:時報文化出版公司=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mpany。
  18. 陳榮灼(2004)。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新34(12),245-269。
  19. 傅柯、王德威譯(2001)。知識的考掘。臺北=Taipei:麥田出版公司=Mai tian chu ban=Rye Field Publications。
  20.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Taipei: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The Grand East Book Company, Ltd.。
  21. 詹姆斯、蔡怡佳譯、劉宏信譯(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Taipei: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Li xu wen hua=New Century Publishing Co., Ltd.。
  22. 齊美爾、顧仁明譯(2001)。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臺北=Taipei:聯經出版公司=Linking Books。
  23. 賴錫三(2010)。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
  24. 賴錫三(2010)。羅蘭巴特與莊子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桃園=Taoyuan:
  25. 賴錫三(2004)。莊子神話哲學的系統性研究─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清華學報,新34(2),327-382。
  26.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Hsinchu:清華大學出版社=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Press。
  27.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28.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9. 賴錫三(2010)。《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研討會,北京=Beijing:
  30. 羅蘭‧巴特、李幼蒸譯(2004)。寫作的零度。臺北=Taipei: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Guiguan Book Company Ltd.。
  31. 羅蘭‧巴特、許薔薔譯、許綺玲譯(2000)。神話學。臺北=Taipei: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Guiguan Book Company Ltd.。
被引用次数
  1. 陳康寧(2019)。倫理與美學的雙環迴中:《孟》、《莊》在當代的修養與批判。清華學報,49(2),229-266。
  2. 賴錫三(2011)。《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29(4),1-34。
  3. 賴錫三(2012)。《莊子》的夢寓書寫與身心修養:魂交、無夢、夢中夢、蝶夢、寫夢。中正漢學研究,19,81-114。
  4. 賴錫三(2012)。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臺大中文學報,37,39-88。
  5. 賴錫三(2013)。「格格不入」的鵷鶵與「入遊其樊」的庖丁─《莊子》兩種回應「政治權力」的知識分子姿態。政大中文學報,19,155-192。
  6. 賴錫三(2016)。《莊子》「天人不相勝」的自然觀─神話與啟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清華學報,46(3),405-456。
  7. 劉滄龍(2014)。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
  8. 吳惠齡(2018)。論莊子、惠施的「知」與「用」-以「齊物」、「歷物」為例。鵝湖月刊,516,41-54。
  9. 鍾振宇(2017)。莊子的形氣主體與無用的共通體─由楊儒賓的思考出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7(1),55-69。
  10. 鍾振宇(2021)。無用與有用的弔詭:「莊惠之辯」的現代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2,67-120。
  11. (2015)。《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26,8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