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可能

DOI

10.29652/LM.200408.0004

作者

林安梧

关键词

內聖 ; 外王 ; 心性修養 ; 社會公義 ; 後新儒學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350期(2004 / 08 / 01)

页次

16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對於原先儒學由「內聖」到「外王」的思考,將做一大逆轉,而指出-從「外王」到「內聖」的一個嶄新可能。筆者多年來以「血緣性縱貫軸」爲核心來詮釋中國傳統社會,並提出批評;對比而言,當前的台灣已進至一以「人際性互動軸」爲核心的「公民社會」。於傳統血緣性縱貫軸的社會,而有-從「內聖」到「外王」的結構,人際性互動軸的社會則爲一-從「外王」到「內聖」的嶄新可能。再者,筆者將指出原先-從「內聖」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養」爲中心,而遺棄了「社會公義」;相反地,-從「外王」到「內聖」,則不再是「大公無私」,而是「公私分明」,對於「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有一恰當的衡定。筆者以爲這是後新儒學的嶄新思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81)。劉子全書及遺編。日本國京都:中文出版社。
  2. 莊子天下篇
  3. 卡西勒、孟祥森譯(1978)。盧梭、康德與歌德。龍田出版社。
  4. 杜維明(1981)。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1),20。
  5. 林安梧(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
  6. 林安梧(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
  7. 林安梧(2002)。儒學的兩個不同的倫理原型:以《論語》中的有子與曾子為對比之闡析。哲學與文化,29(2),108-116。
  8. 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9. 林安梧(1999)。台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台北:黎明文化。
  10. 張灝(1981)。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
  11. 費孝通。鄉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