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來的省察與思考之一斑

DOI

10.29652/LM.200506.0007

作者

林安梧

关键词

牟宗三 ; 兩層存有論 ; 存有三態論 ; 理想溝通情境 ; 存有的遺忘 ; 外王 ; 內聖 ; 身心 ; 存有連續觀 ; 存有斷裂觀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360期(2005 / 06 / 01)

页次

8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將對比於「新儒學」與「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對近十年來的思考發展做一省察。首先,針對的是一九九四以前的一些思想生命史的回顧,而歸結於《麥迪遜手記:後新儒學的懷想》。之後,對於「新儒學」與「後新儒學」的對比區分,提出梗概。再者,隨著世代的變遷,後現代的存在處境與現代及前流代益不相同,連帶地,後新儒學有著新的轉折、回返、承繼、批判與發展。相對而言,這是由「以心控身」轉而「身心一如」、「內聖外王」轉而「外王內聖」的發展。凡此種種,又緊密關聯到「存有的連續觀」與「存有的斷裂觀」的對比。在這樣的張力中,有一可能的新視點,對於存有論、知識論、實踐哲學諸層面展開新的論述,進而有助於人類文明多元互動與交談之可能。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經
  2. (1984)。王船山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3. 王陽明,《大學問》
  4. 牟宗三(1974)。生命的學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 林安梧(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
  6. 林安梧(2004)。從「外王」到「內聖」:後新儒學的新思考。鵝湖,30(2)
  7. 林安梧(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8. 林安梧(1998)。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生命倫理學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中壢:
  9. 林安梧(2001)。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30,77-96。
  10. 林安梧(2004)。叉子與筷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通。中國文化,21,24-34。
  11. 林安梧(2003)。迎接「後牟宗三時代」的來臨─《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紀感。鵝湖,28(9)
  12.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
  13. 林安梧。牟宗三先生之後:「護教的新儒學」與「批判的新儒學」。第四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台北:
  14. 林安梧(1994)。「當代新儒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反省。鵝湖,19(7)
  15. 林安梧(2002)。「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可能。鵝湖,27(7)
  16. 林安梧。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39(4),57-82。
  17. 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
  18. 林鎮國(2003)。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開放時代,1,75-86。
  19. 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
  20.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21. 劉述先。從比較的視域看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以東方智慧傳統為重點。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14,185-207。
被引用次数
  1. 林安梧(2011)。「儒道情懷」與「鵝湖精神」─從「王邦雄」與「曾昭旭」時代的《鵝湖月刊》說起。鵝湖月刊,436,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