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DOI

10.29652/LM.200508.0004

作者

林安梧

关键词

智的直覺 ; 物自身 ; 有限性 ; 格義 ; 窮智見德 ; 批判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362期(2005 / 08 / 01)

页次

12 - 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等書爲核心,展開相關之思索。首先,宏觀審視康德哲學的中文譯介,指出牟先生是當代中國哲學之融釋、傳述康德哲學最有創見者,從而概述當代新儒學,派諸多康德學的傳述實況。再者,指出牟先生之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問題。進一步,對比的指出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爲背景,牟先生則對此多所忽略。 再者,我們發成「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體系程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牟先生史將原先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的脈絡鑄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因此窄化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最後,我們檢討了中國哲學中有關從「逆格義」到「做過」、「淘汰」,「轉化」、「創造」的歷程,並從而指出牟先生哲學與康德學之對話、重鑄與限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黃克武(1998)。梁啓超與康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101-148。
    連結:
  2.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3. 德國哲學論叢二○○○
  4. Baumgartner, Hans Michael、李明輝譯(1988)。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5. Cassirer, Ernst、孟祥森譯(1978)。盧梭、康德與歌德。台北:龍田出版社。
  6. Delfgaauw, Bernard、Smith, N.D.trans.、傅佩榮譯(1979)。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台北:問學出版社。
  7. 朱高正(2001)。康德四論。台灣學生書局。
  8. 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台北:鵝湖出版社。
  9. 牟宗三(1983)。康德純理性之批判。台灣學生書局。
  10. 牟宗三(1954)。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1. 牟宗三(1993)。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台灣學生書局。
  12. 牟宗三。中西哲學會通十四講
  13. 牟宗三(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台灣學生書局。
  14. 牟宗三(1983)。康德純理性之批判。台灣學生書局。
  15.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
  16.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
  17.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8. 牟宗三(1992)。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台灣學生書局。
  19. 牟宗三譯註。康德純理性批判
  20. 李明輝編、陳瑋芬編(2004)。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哲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1. 李淳玲(2004)。康德哲學問題的當代思索。台灣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2. 李澤厚(1986)。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台北:谷風出版社。
  23. 杜維明(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24. 林安梧(2002)。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可能。鵝湖,27(7)
  25. 林安梧(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6. 林安梧(2001)。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39(4),57-82。
  27. 林安梧(1996)。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8. 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9.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
  30. 林安梧(1997)。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1. 康德、何兆武譯(1997)。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32. 傅偉勳(1997)。佛學、西學與當代新儒家。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
  33. 黃振華(1976)。六、論康德哲學中之「必然性」概念。康德哲學論文集,台北:
  34. 黃振華(1976)。康德哲學論文集,台北:
  35. 黃振華(1976)。二、康德先驗哲學導論。康德哲學論文集,台北:
  36. 韓水法(1990)。康德物自身學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