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語》中孔門的文質論

DOI

10.29652/LM.200508.0008

作者

彭繼中

关键词

素以爲絢 ; 本末關係 ; 文質論 ; 對待 ; 相勝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362期(2005 / 08 / 01)

页次

54 - 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孔門篤行與精究於禮,這是確無可疑的。然之於孔門禮學的基礎,則學者鮮論及之。本文試圖從《論語》中析理出孔門關於禮學如何可能的哲學思辨。 文質論之名未見諸《論語》,第細繹孔門聖賢所論,語中多見有指及者,故知當時孔子教接學人時述,必有廣精之理論與敦崇之履踐以爲依據,非口耳末學之冀圖求倖於一時。文質關係常被視爲本末關係,欲認識文質論,可先辨明此二種關係的不同。基本上,本末乃指系統內,發展性的遞演或輕重關係;而文質則謂一種對立相猶的關係。文質論主皆有二:以對待言,文質爲一體;以往來言,文質有相勝。 就禮而論,有本末的一面,亦有文質的一面。透過文質論,可以了解孔子觀察人之內質的依據,與在判斷內質上禮的重要作用。由於內質的基本差異取向,君子、小人是孔子討論內質的重要兩大範疇;又由於政治名位與內質的未必同一,孔子對君子小人的說明也有位質的差異。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漢〕揚雄,《太玄.文首.次二測》
  2.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十指》篇
  3. 〔宋〕朱熹,《詩經集註.卷三》
  4. 事見《左傳.隱公三年》
  5. 「賦詩斷章」語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6.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下之三,釋蟲》
  7. 案:本例子貢觀朝禮一事,孔子曾有評論;亦見《左傳.定公十五年》
  8. 《論語.堯曰》
  9. 今本《老子.第三十八章》
  10.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卷四十二。台北:文津出版社。
  11. 王關仕(1977)。儀禮服飾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2. 余冠英(2002)。詩經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3. 李辰冬(1982)。詩經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14. 屈萬里(1983)。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詩經研究論集,台北:
  15. 金文傑(1999)。大易探微。青島:青島出版社。
  16. 高懷民(1990)。先秦易學史。台北:高懷民。
  17. 張方(1999)。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北京:東方出版社。
  18. 張立文(1991)。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
  19. 陳大齊(1996)。論語選粹今譯。台北:臺灣商務。
  20. 陳冠學(1995)。論語新注。台北:東大。
被引用次数
  1. 施盈佑(2012)。詮解《論語.雍也》之「中庸」。靜宜中文學報,1,209-236。
  2. 湯志傑(2014)。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文化研究,19,91-152。
  3. (2018)。「文」、「質」考辨:以《論語》、《春秋繁露》為例。孔孟學報,96,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