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熹蒙書的習慣說

DOI

10.29652/LM.200701.0006

作者

李玉梅

关键词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379期(2007 / 01 / 01)

页次

32 - 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黃俊傑(2002)。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563。
    連結:
  2. 熊秉真(1999)。歷史上的幼教與童年─若干中國式的假設與呈現。本土心理學研究,11,212。
    連結:
  3. Watson, J.B. (1919) 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 point of a behaviorist. Philadelphia and London: Lippincott Co.
  4.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The century psychology series, New York.
  5. (1986)。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6. 朱熹考定《漢書‧藝文志》
  7. Anderson, N. C.(1980)。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thought,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reliability。Arch of general psychiatry,36,1315-1321。
  8. Lee, Feng-Jihu(1993).Reading University.
  9. 王仁湘(1997)。飲食與中國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0. 布萊恩‧特納、馬海良譯(2000)。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1. 安德魯‧斯特拉桑、王業偉譯(1999)。身體思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2. 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何乏筆(2000)。修身‧個人‧身體─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299-300。
  15. 何懷宏(2002)。倫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呂友仁(1998)。禮記全譯 孝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7. 李宗桂(1998)。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8. 李澤厚(1999)。中國思想史論。合肥:安徽文義出版社。
  19. 李豐楙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 周朝棟(1997)。曾國藩胡林翼劉蓉羅澤南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
  21. 姜國柱(1997)。儒家人生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22. 姜義華註譯(1997)。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3. 柯永明(1994)。習慣心理學:寫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之後〈理論篇〉。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4. 柯永明(1997)。習慣心理學:古今中外的習慣探討與研究(歷史篇)。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 約翰‧奧尼爾、張旭春譯(1999)。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26. 徐少錦編(2003)。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7. 徐少錦編(1993)。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8. 徐振邦(1999)。依書直說。香港:臭皮匠出版公司。
  29. 徐梓編(1991)。蒙學要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0. 袁嘯波(1995)。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馬鏞(1994)。中國家庭教育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32. 高夫曼、徐江敏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3. 高明(1975)。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34. 崔根德、金聖基譯(1993)。《朱子家禮》在韓國之受容與展開。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35. 郭曉川(2000)。中西美術史方法論比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36. 陳來(2003)。蒙學與世俗儒家倫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
  37. 陳詔(2001)。中國饌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喬桑編(1991)。蒙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39. 曾凡貞(1998)。中國傳統家訓起源探析。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1(4),23。
  40. 黃壽祺(2001)。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楊伯峻(1984)。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42. 楊念群編(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3.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44. 葛兆光(2003)。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45. 葛兆光(2000)。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6. 葛兆光(2000)。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7. 詹世友(2001)。論實踐性教化。哲學與文化,28(11),1049。
  48.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
  49. 福柯、趙曉力譯(1998)。治理術。社會理論論壇,4
  50. 趙忠心編(1997)。古今家教文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51. 鄭石岩(1998)。身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2. 魯士春(1998)。先秦容禮研究。臺北:天工書局。
  53. 諾貝特‧埃利亞斯、王佩莉譯(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54. 謝和耐(2003)。童蒙教育(十一─十七世紀)。法國漢學,北京:
  55. 謝思煒(1999)。論自傳詩人杜甫─兼論中國和西方的自傳詩傳統。文學遺產,10(3),75。
  56. 韓錫鐸編(1993)。中華蒙學集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7. 關鴻羽(2003)。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8. 蘇文擢(2002)。儒學論稿。香港:邃加室。
  59. 蘇文擢(1978)。淺語集。香港:華南印刷製版公司。
  60. 讓‧皮亞杰、傅統先譯(1984)。兒童的道德判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