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儒、道理論比較研究探尋建立道家工夫論之途徑

DOI

10.29652/LM.201107.0005

作者

王采淇

关键词

道家 ; 儒家 ; 工夫論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33期(2011 / 07 / 01)

页次

28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儒釋道三家都有工夫論,然一說到實踐工夫,往往只令人想到儒家的道德實踐,甚至誤將儒家工夫論的框架套在道家與佛家的工夫上,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解。這大概是儒家的義理架構四平八穩、直截了當,容易理解之故,不過,道家與佛家的工夫理論建立的路徑和結果,與儒家還是不相同的,儒家的理論模式可為對比以輔助理解,但餘下二家工夫論建立應脫離儒家的論理方法,以獨立顯現其理論的特殊之處。本文主題在道家工夫理論模式的建立,先透過對儒家理論架構的分析,對比道家工夫的入路、依據和實踐方法與儒家不同之處,然後尋找建立道家工夫論之可能方法與路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采淇(2011)。老莊之學中的「性」與「心」概念試解。鵝湖月刊,428
    連結:
  2. 生生之德
  3.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4. 《孟子》〈告子〉上。
  5. 《論語》〈里仁〉第四。
  6. 《中庸》第一章。
  7. 《論語》〈陽貨〉。
  8. 《道德經》第八十章。
  9. 《莊子》〈德充符〉。
  10. 莊子語,語出《莊子》〈齊物論〉。
  11. 《中庸》第廿八章。
  12. 語出《孟子》〈盡心〉上。
  13. 《論語》〈憲問〉第十四。
  14. 以上依次出於《論語》〈述而〉第七、《孟子》〈告子〉上以及《孟子》〈公孫丑〉上。
  15. 《中庸》第十九章。
  16. 《論語》〈陽貨〉第十七。
  17. 以上二原典分別引自《道德經》第七、卅四章。
  18. 《論語》〈述而〉第七。
  19. 以上文本分為出自《論語》〈學而〉第一、〈陽貨〉第十七、《孟子》〈告子〉上、《中庸》第廿五章、《象山全集》卷一〈與曾宅之書〉。
  20. 上二原典出於《莊子》〈齊物論〉。
  21. 《象山全集》〈語錄〉。
  22. 王邦雄(2004)。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灣商務。
  23. 王采淇(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24. 王畿。王龍溪全集。華文書局。
  25. 牟宗三(1990)。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
  26.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27. 牟宗三(199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
  28.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
  29. 陳榮捷(199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