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敘事儒學的開創光大-曾昭旭先生儒學之歷史定位

DOI

10.29652/LM.201109.0004

作者

廖俊裕

关键词

曾昭旭 ; 當代儒學 ; 敘事儒學 ; 敘事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35期(2011 / 09 / 01)

页次

27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當代儒學的發展中,有些學者已經指出,發展的危機在將儒學掛搭在抽象、客觀的觀念中,作為生命的學問的儒學本身有被異化的可能,這時顯不出儒學生命實踐的受用作用,生命本身似乎沒有病痛,龔鵬程先生曾說:「他們(指:當代儒者)的生命似乎太健康了」。但是當我們將他們放在現實中時,似乎並非如此健康(例如:被稱為人生一大公案的性)。另外李澤厚也指出儒學忽略情欲的現象。本文藉著倫理學上的兩種區分:理性的倫理學/敘事的倫理學,來觀察儒學的發展,進而區分理性儒學/敘事儒學,由此說明敘事本身可以帶來治療作用,而作為道德實踐的工夫之用。當代儒學在這方面由唐君毅先生啟其端,但是時代因緣,並沒有蔚為大觀,大觀當為曾昭旭先生所發揚光大,此由其《性情與文化》、《人生書簡》、《從電影看人生》、《第一次約會》、《我的美感體驗》等書即可得知。本文首先說明曾先生敘事儒學的重要性,恰能對治龔、李二先生所說的儒學缺陷,接著說明曾先生即事明理的存在分析特色,可以進入生命的學問核心,由此而可以有安身立命、己立立人、存在的治療作用。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82)。「當代新儒家與中國現代化」座談會。中國論壇,169
  2. Aumont, Jacques、Marie, Michel、吳珮慈譯(2005)。當代電影分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 Bateman, Anthony、陳登義譯(2003)。心理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4. Clandinin, Jean D.、Connelly, Michael、蔡敏玲譯、余曉雯譯(2004)。敘說探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5. Deleuze, Gilles、吳瓊譯(2005)。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6. Deleuze, Gilles、黃建宏譯(2003)。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
  7. Freedman, J.、Combs, G.、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8. Turner, G.、高紅岩譯(2010)。電影作為社會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 White, M.、Epston, D.、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10. White, M.、黃孟嬌(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1. 方梓(1984)。婚姻好比三藏取經─曾昭旭楊長文的愛的現身說法。家庭月刊,88
  12. 王甄蘋(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
  13. 瓦西列夫、趙永穆譯(1985)。情愛論。北京:三聯書店。
  14. 江日新編(1997)。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15.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
  16. 李澤厚(1999)。己卯五說。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7. 李澤厚(1999)。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8. 李澤厚(2008)。儒學第三期的三十年。開放時代,1,47。
  19. 李澤厚(2000)。探尋語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 李澤厚(1997)。新儒學的隔世回響。天涯,1,147-148。
  21. 李燕蕙(2008)。夢與療癒。台北:桂冠圖書。
  22. 汪建達(2006)。在敘事中成就德性─哈弗羅斯思想導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3. 林仁廷(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24. 林鎮國(2002)。辯證的行旅。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25.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出版社。
  26. 柯慶明(1987)。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27. 胡衍南(2002)。現代人的心性導師─專訪曾昭旭教授。文訊,199,89。
  28. 唐君毅(1984)。致廷光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9. 索洛維約夫、董友譯、楊朗譯(1996)。愛的意義。北京:三聯書店。
  30. 陳忠信(1988)。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
  31. 陳盈君(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32. 陳曉君(1984)。談「情」說「愛」:訪曾昭旭談他的「愛情觀」。新書月刊,11,30。
  33. 勞思光(2001)。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4. 曾昭旭(1989)。在愛中成長。臺北:漢光文化公司。
  35. 曾昭旭(2003)。儒家傳統與現代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6. 曾昭旭(1992)。在說與不說之間。台北:漢光出版社。
  37. 曾昭旭(1985)。且聽一首樵歌。臺北:漢光文化公司。
  38. 曾昭旭(2003)。存在感與歷史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9. 曾昭旭(2005)。我的美感體驗─道德美學引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0. 曾昭旭(2003)。良心教與人文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1. 曾昭旭(1985)。從電影看人生。台北:漢光文化公司。
  42. 曾昭旭(1985)。情與理之間。台北:漢光文化公司。
  43. 曾昭旭(1985)。性情與文化。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44. 曾昭旭(1996)。愛情功夫。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45. 曾昭旭(1993)。永遠的浪漫愛。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46. 曾昭旭(1991)。提起與放下。臺北:漢光文化公司。
  47. 曾昭旭(2002)。六十自述─我的成長經驗。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8. 黃秋芳(1988)。生命之泉─曾昭旭「在愛中成長」。自由青年,97(3),58。
  49. 黃靜宜(1987)。曲曲折折,終歸流到東海─訪曾昭旭談人生體驗。益世雜誌,7(7),32。
  50. 楊祖漢(1983)。關於林毓生氏對唐君毅先生的評論。鵝湖,93
  51. 楊廣學(2005)。敘事心理治療導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52. 廖俊裕、王雪卿(2009)。唐君毅先生的工夫論─敘事治療的一種形式。鵝湖,413,41-55。
  53. 劉于甄(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
  54. 劉小楓(2004)。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敍事緯語。北京:華夏出版社。
  55. 劉國強(1984)。誰是一廂情願的瞭解─對林毓生教授批評唐君毅先生的哲學之確定看法。鵝湖,104
  56. 戴錦華(2003)。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7. 龔鵬程(2001)。儒學反思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8. 龔鵬程(1991)。近代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