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道情懷」與「鵝湖精神」-從「王邦雄」與「曾昭旭」時代的《鵝湖月刊》說起

DOI

10.29652/LM.201110.0006

作者

林安梧

关键词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36期(2011 / 10 / 01)

页次

35 - 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安梧(2005)。「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的省察與思考之一斑。鵝湖,30(12),8-21。
    連結:
  2. 林安梧(2006)。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方法論之探討: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得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為例。淡江中文學報,15,95-116。
    連結:
  3. 林安梧(2005)。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國文學報,38,1-29。
    連結:
  4. 《孟子》〈滕文公〉下。
  5. 《禮記》〈樂記〉。
  6. 《老子‧道德經》。
  7. 《孟子》〈離婁〉上。
  8. 王邦雄(1984)。緣與命。臺北:漢光圖書。
  9. 林安梧(1996)。儒家道德實踐的根本困結及其轉化創造之可能─從咒術型的實踐因果邏輯到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佛光學刊,1,131-147。
  10. 林安梧(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11. 林安梧(2002)。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27(7),16-30。
  12. 林安梧(2005)。牟宗三的康得學與中國哲學之前瞻─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鵝湖,31(2),12-24。
  13. 林安梧(2005)。《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鵝湖,31(5),9-18。
  14. 林安梧(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林安梧(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
  16. 林安梧(2007)。經典詮釋的存有學探源:關聯《存有三態論》的根源性探討。南方學院學報,3,33-45。
  17. 林安梧(2004)。儒教文化中「夫婦軸家庭觀」與「君臣軸家庭觀」的對比。復旦哲學評論,中國上海:
  18. 林安梧(2010)。鼎革之際─《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北京商務版)序言。鵝湖月刊,36(4),47-54。
  19. 林安梧(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
  20. 林安梧(2001)。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39(4),57-82。
  21. 林安梧(2005)。六經責我開生面:《鵝湖》三十周年禱辭。鵝湖,361
  22. 林安梧(1997)。牟宗三先生之後: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臺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鵝湖,23(4),2-12。
  23. 林安梧(1987)。走向實感的批判之路。鵝湖,146
  24. 郭齊勇(1997)。唐牟徐合論。學人,5
  25. 曾昭旭(1995)。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出版社。
  26. 曾昭旭(2007)。曾昭旭的愛情教室。臺北:健行出版社。
  27. 蔡仁厚(2007)。性情與修養─為牟宗三先生專號而作。鵝湖,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