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老子》當中「無」的形而上學以及「無為」政治學的二重性

DOI

10.29652/LM.201201.0002

作者

宋榮培

关键词

《老子》文本 ; 本無論 ; 無為 ; 個人主義 ; 統治術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39期(2012 / 01 / 01)

页次

2 - 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廿世紀後半葉考古發掘的成果說明,《老子》文本是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的編撰而形成的,因而其中既有一貫的思想,也有相互矛盾的內容。正如郭店竹簡《老子》有甲、乙、丙本一樣,長期以來《老子》有過許多不同的版本,而最接近於現存《老子》的文本大概出現在西元前三世紀秦始皇時代。《老子》通過「有」與「無」的關係來闡釋它的哲學,而孫武兵法的主要特點在於強調「有」與「無」的相互轉化,因而也可以合理的推定《老子》中的哲學工作可能出於孫武時代(是西元前五世紀)或者稍晚一點的時期。在《老子》中,「無」乃是「有」的一可能的形而上學根據。這種以「無」為本的理論推導出了兩種不同的「無為」政治學說:第一種是個人主義的政治學說,它重視個人自然生命的展開和精神自由,並提出了「小國寡民」的共同體理想;另一種是反對以君主為核心的「有為」政治,即試圖以合理的政治制度來否定君主的專制統治,不過該政治模式試圖克服專制主義統治的理性啟蒙而提倡愚民政策。儘管百姓愚昧而君主無為的政治方略也算是一種理想的政治模式,但是由於它要求的不是君主和百姓的主動性而是機器般的盲目性,因而這種政治實際上具有反文化的性質。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老子》廿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 《莊子.胠篋》
  3.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4. (2002)。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老子乙丙。北京:文物出版社。
  5. 《老子河上公注》,作者不明,約出現於二世紀
  6. 《老子》「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
  7. 《老子》卅二章:「道常無名。」四十一章:「道隱無名。」
  8. 《老子》廿五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9. 史記.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
  10.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
  11. 尹振環(1995)。帛書老子釋析。貴州人民出版社。
  12. 王卡點校注(1993)。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13. 任繼愈(2006)。老子繹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4. 余明光(1989)。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5. 余嘉錫(2007)。古書通例。中華書局。
  16.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2000)。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
  17. 孫以楷編(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18.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19. 高明(1996)。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 張舜徽(1982)。周秦道論發微。北京:中華書局。
  21. 張覺譯注(1992)。韓非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22. 曹礎基(1982)。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
  23. 陳奇猷校注(2000)。韓非子新校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陳奇猷校注(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廖名春(2003)。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6. 樓宇烈校釋(1980)。王弼集校釋(下)。北京:中華書局。
  27. 樓宇烈校釋(1980)。王弼集校釋(上)。北京:中華書局。
  28. 聶中慶(2004)。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