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的「得道」觀

DOI

10.29652/LM.201207.0005

作者

謝金汎

关键词

莊子 ; 求道 ; 得道 ; 傳道 ; 境界 ; 自然 ; 工夫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45期(2012 / 07 / 01)

页次

31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欲說明《莊子》有關「得道」的相關問題,並提出結論:道自身不是認知的對象,人只能透過體驗來得道。在求道過程中包括聞道與體道兩階段,<大宗師>中從「副墨」到「疑始」是聞道的過程;從「外天下」到「不死不生」則是體道的過程,能體道才算「得道」。而聞道的條件是去除<漁父>中的「八疵」、「四患」;體道的條件則是必須具備<大宗師>中的「聖人之才」。只聞知聖人之道,卻不具備聖人之才,仍無法實踐、體現聖人之道,所以仍無法「得道」。但這樣的未得道者仍可以傳道,只是唯有得道者才真能感化人也得道。不論是得道者還是未得道者,傳道方式都不外乎言教與身教。而傳道的動力則是人對自然的嚮往,這樣的「自然」並非指事實義的「自然界」,而是指人所體驗之價值義的「自然之道」。又因為人視所嚮往的「自然之道」為人之本性,所以實踐自然之道就是回歸人之本性,此即是雕琢復「樸」,即是「得道」。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論語‧述而》
  2. 《論語‧泰伯》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孟子‧萬章下》
  5. 《中庸》
  6. 《論語‧陽貨》
  7. 《論語‧為政》
  8. 《論語‧子路》
  9. 《論語‧學而》
  10. 《論語‧顏淵》
  11. 《論語‧季氏》
  12. 《論語‧八佾》
  13. 宋呂惠卿、湯君集校(2009)。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14. 王孝漁。莊子通疏證
  15. 王雲五編(1965)。傳習錄。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17. 牟宗三主講、蔡仁厚輯錄(1996)。人文講習錄。臺北市:台灣學生。
  18.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1999)。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市:書林。
  19.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灣學生書局。
  20. 崔大華(1997)。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1. 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
  22.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