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方東美先生對「五行說」的理解

并列篇名

Thomé H. Fang's Understanding of the "Five Elements"

作者

姚彥淇(Yen-Chi Yao)

关键词

五行 ; 皇極 ; 方東美 ; 卡西勒 ; 洪範九疇 ; 神聖中心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54期(2013 / 04 / 01)

页次

15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五行說」(金、木、水、火、土)是傳統中國文化中重要的思維模式,在當代新儒家學者中,方東美先生是少數對五行說提出比較完整論述的學者,雖然文字篇幅不長但其中卻深涵卓識和洞見。筆者認為方先生的五行說詮釋具有以下幾項特色:第一,方先生重視五行說從上古時期到後漢時期的歷時性發展,詳析各時期五行說的內容特質,層層沿遞、環環相扣。第二,方先生以西方希臘時代的自然哲學來比擬五行說的概念,但他明確意識到五行說和西方哲學(特別是近代)的差別。第三,方先生跳脫出民初以來五行說是迷信與否的爭辯,正視五行說的合理成份,當代越來越多學者以「系統性思維」的眼光來重新評價五行說,方先生的先見之明有一定的開創性。第四,方先生在論述中所提出的神話思維和比較宗教學觀點,不但為經典詮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五行說研究帶來了新的觸發。總而言之,方先生論五行說的文字篇幅雖然精巧扼要,但卻對當代的相關研究深具啟發性。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陳德興(2009)。殷周至兩漢陰陽五行思想的天人關懷。哲學與文化,36(12),129-151。
    連結:
  2. 楊儒賓(2008)。刑─法、冶煉與不朽:金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38(4),677-709。
    連結:
  3. 鄭吉雄、楊秀芬、朱歧祥、劉承慧(2009)。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20-121。
    連結:
  4. (1993)。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87)。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
  6.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83)。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
  7. M.耶律亞德、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
  8. 方東美(1978)。方東美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
  9. 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
  10. 方東美(1979)。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
  11. 王夢鷗(1971)。陰陽五行家與星歷及占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3),489-492。
  12. 王夢鷗(1966)。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何新(1987)。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
  14.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
  15. 李漢三(1981)。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維新書局。
  16. 宛小平(2008)。方東美與中西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7. 孫廣德(1993)。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8. 徐復觀(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出版社。
  19. 恩斯特‧卡西勒(1992)。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恩斯特‧卡西勒、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21. 高婉瑜(2000)。試論說文中的陰陽五行。大陸雜誌,101(6),267-276。
  22. 彭文林(1994)。論亞理斯多德〔Aristotle〕的物質因與「尚書.洪範」的五行思想。鵝湖學誌,12,143-161。
  23. 楊儒賓。太極與正直─木的通天象徵。臺大中文學報,22,13。
  24. 葛兆光(1998)。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5. 劉長林(1990)。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