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思舊賦〉的詮釋與轉譯-從李善的注釋到白先勇的創作

作者

范里

关键词

思舊賦 ; 向秀 ; 李善 ; 白先勇 ; 符號學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4期(2014 / 02 / 01)

页次

3 - 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分析向秀(子期)〈思舊賦〉及李善注、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說〈思舊賦〉,認為向子期〈思舊賦〉其實是子期在經歷好友之死後,對於自身生命的反省歷程,最終子期擺脫了那根植於生命中的虛無與無意義感,孕育出無畏無懼的「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而李善注洞悉「注」的本質,探究向子期〈思舊賦〉與「前文本」(pro-text)間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詮釋文本的意義。最後,白先勇先生的〈思舊賦〉,在符號操作的過程中,顯然善用向子期〈思舊賦〉的文化肌質去深化其作品,而白先勇先生的創作,對於向子期〈思舊賦〉而言,亦是一種詮釋與轉譯。兩部同名為「思舊賦」的作品相輔相成,互相延展「呈位」(rtheme)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的「符解」(interpretant)得以「無限衍義」(unlimited semiosis),形成飽滿圓熟的閱讀體驗。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晉書.卷四十九》〈向秀傳〉。
  2. 南朝梁.蕭統編,唐.五臣注、李善注,《六臣註文選.卷第十六》,四部叢刊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
  3.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李邕傳〉
  4.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5.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整理(1996)。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漢毛亨、漢毛萇傳、鄭玄箋注(2001)。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
  7.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86)。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8. Cassirer, Ernst、于曉譯(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
  9. Eagleton, T.、鍾嘉文譯(1988)。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0. Tillich, Paul、胡生譯(1987)。生之勇氣。臺北:久大文化。
  11. Wellek, Rene、Warren, Austin、王夢鷗譯、許國衡譯(2000)。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12. 白先勇(2005)。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13. 林維杰(2008)。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4. 陳寅恪講述、萬繩楠整理(1995)。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
  15. 趙毅衡(2012)。符號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6. 趙毅衡(1990)。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