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犯罪心理觀點解讀《清稗類鈔.陰陽生批殃榜》

并列篇名

Interpreting "A Yin-Yang Scholar's Report of the Deade's Birth, Death and Funeral Ceremony" in the Anthology of Qing Dynasty Petty Infring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Psychology

作者

梁玄(Xuan Liang)

关键词

民間故事 ; 謀殺 ; 犯罪心理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485期(2015 / 11 / 01)

页次

11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稗類鈔》是晚清遺老徐珂(一八六九年-一九二八年)將清代朝野軼事遺聞匯編成冊的一部筆記小說,其於方伎類中所收錄的〈陰陽生批殃榜〉,主要是以「謀殺」的情節來作為貫穿整體結構的一則故事。在當代依然受到傳統道德文化限制的前提下,能夠以此一情節來作為故事的主軸,可說是相當地別出心裁。從表面上來看,似是傳統趨吉避凶的信仰思想,然細究其深層結構,卻是結合了民間信仰、法術與謀殺的元素,從而構成了一篇完整且堪稱完美的犯罪故事。由於〈陰陽生批殃榜〉借用了民俗文化及其現象,來實現謀殺的目的並逃過了司法制裁的一則故事,因此本文首先將從文本中的民情思想、民間信仰與犯罪方式來逐一探討,進而透過犯罪心理學的觀點,來剖析犯罪者的仇殺動機、工具手法及其心理層面,以試圖解析出故事中所欲透顯出的文化與意涵。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許育典、周敬凡(2009)。宗教自由作為宗教詐欺的犯罪檢驗。東吳法律學報,21(1),28。
    連結:
  2. 馮藝超(2007)。《子不語》正、續二書中殭屍故事初探。東華漢學,2007(6),190。
    連結: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
  4. 黃俊宏:〈蔭屍〉,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156(瀏覽日期:二○一四年六月五日)
  5. 清紀曉嵐(1967)。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市:新興書局。
  6. 清徐珂編(1983)。清稗類鈔。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7. 清徐珂編(1983)。清稗類鈔。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大衛‧韋納、吉伯特‧海夫特、林增祥譯(2000)。本我惡魔─與佛洛伊德對談。臺北市:商周出版。
  9. 布萊恩.隱內(2005)。犯罪心理剖繪檔案。臺北市:商周出版。
  10. 皮華英(2000)。審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僥幸心理分析。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6),70。
  11. 吉爾‧李維、林國政譯(2010)。兇殺後,INC。臺北:博雅書屋。
  12. 林山田(1992)。刑罰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13. 柯特.巴爾特、安妮.巴爾特、李執中譯(2010)。犯罪心理學。臺北市:華都文化。
  14. 徐潛編、劉興漢編、呂樹坤編、閻麗編(2001)。中國掌故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
  15. 楊士隆(1998)。殺人犯罪─多重面向之殺人犯調查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16. 當年明月(2008)。明朝那些事兒.壹。臺北:大地出版社。
  17. 劉守華(1991)。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文津。
  18. 鄭秦著(1997)。中國法制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 謝大荒(1976)。易經語解。臺北:大中國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