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荀子「化性起偽」如何可能?-從「心」的能知、能治意義談起
|
并列篇名
|
How is Xunzi's Thesis of Transforming Human Nature by Human Activity (Hua Xing Qi Wei Possible?- A Discussion on the Cognitive and Control Capability of the Human Heart
|
作者
|
段宜廷(Tuan, Yi-Ting)
|
关键词
|
荀子 ; 心論 ; 天君 ; 化性起偽 ; 虛壹而靜
|
期刊名称
|
鵝湖月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499期(2017 / 01 / 01)
|
页次
|
8
-
1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荀子認為聖人「化性起偽」,確立禮義、制定法度,而聖人跟一般人一樣的是「性」,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偽」。「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被化起偽,須靠「心」的思慮,使固無禮義之「性」,思慮而求知之。我們可以歸納:荀子一方面肯定客觀禮義師法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強調在繼承、蹈循禮的過程中,人的主體能動之價值意義。人們透過思慮選擇、判斷,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義;又在踐履中隨時不間斷地參照禮義,回過來使我們的心更加認知禮義。對荀子而言,道德實踐的主觀依據,落實在「心」上,但心本於性,為性之一環,那麼「心」究竟在何種情況下,會外於「性」?又會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反過來治其「性」?本文以為「心」能「治性」的前提是,心「虛壹而靜」的工夫,須經由心的修養,然後成就「化性起偽」。那麼結合著「心」之性論,「化性起偽」的命題又是否能夠普遍必然-即「塗之人可以為禹」?以上,皆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何淑靜(2012)。由「成聖」看荀子的「為學步驟」。鵝湖學誌,49,1-35。
連結:
-
王靈康(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政大哲學系。
-
牟宗三(2006)。名家與荀子。臺北:學生書局。
-
何淑靜(1988)。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唐君毅(2006)。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
-
徐復觀(200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
-
荀子、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97)。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陳大齊(1971)。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社。
-
勞思光(200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
路德斌(2010)。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
-
劉又銘(2001)。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潘小慧(1997)。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哲學與文化,34(12),48-50。
-
鄭力為(1959)。荀子解蔽篇疏析。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3,134-135。
-
龐樸編(2008)。儒林。濟南:山東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