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孔子教學觀的一個側面-以《論語.公冶長》「聞一知十」章為探討基點
|
并列篇名
|
An examin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with a Focus on the viewpoint of "Knowing Everything from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ne Thing
|
作者
|
許從聖(Hsu, Tsung-sheng)
|
关键词
|
孔子 ; 顏回 ; 子貢 ; 朱熹 ; 聞一知十 ; 教學觀
|
期刊名称
|
鵝湖月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08期(2017 / 10 / 01)
|
页次
|
36
-
5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論語.公冶長》「聞一知十」章中,包咸、王充、皇侃等學者,將「吾與女」解為「孔子與子貢」,呈露「問答情境」下師生互動交流融洽景況,亦見孔子殷勤勸學、謙遜親切的形象。至朱子則解「與」為「許」,又以「藥病」觀點,分判回、賜才智與學養果位,深化子貢「方人」及「言過於行」形象,隱沒子貢將「聞見之知」具體發用為推斷、應用及品評人物的綜合實踐智慧。本文將透過整體分析「聞一知十」章的文脈內容、言談情境及孔子教學觀,進以指出,「吾與女弗如也」之「與」應從漢代及魏晉學者之說作「連詞」看,理解為孔子以師長之尊,卻願與子貢同居「弗如」之列,不僅展現孔子謙沖一面,也藉此勸勉子貢持續向學精進,毋要自限不前。如此,則較契近「聞一知十」章所傳達的孔門師生關係情境原貌和孔子教學理念。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吳冠宏(2009)。人物品鑒學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鑒人格氣象之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1-36。
連結:
-
吳冠宏(2010)。仁心詩興的進路─從馬浮的經學思想到蔣年豐的經學解釋學。臺大文史哲學報,73,37-62。
連結:
-
許從聖(2015)。「顏淵形象」新詮─以〈君子為禮〉、《論語》和《孔子家語》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學研究,39,19+26。
連結:
-
勞悦強(2014)。《論語》〈先進〉篇「屢空」辨。漢學研究,32(2),266-275。
連結:
-
劉錦賢(2009)。顏淵之學行面面觀。興大中文學報,25,20-49。
連結:
-
劉錦賢(2005)。顏淵之聖學造詣蠡測。興大中文學報,17,73-91。
連結:
-
劉錦賢(2011)。子貢之學行述論。興大中文學報,29,44-75。
連結:
-
蔡振豐(2001)。《論語》所隱含「述而不作」的詮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28,175-192。
連結:
-
宋朱熹(2012)。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
梁皇侃、高尚榘校點(2013)。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
漢劉向編、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2001)。新序校釋‧雜事。北京:中華書局。
-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201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方勇編、《諸子學刊》編委會編(2011)。諸子學刊(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北大哲學系注釋(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吳冠宏(2009)。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
吳冠宏(2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
-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義正(1987)。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陳少明(2008)。孔門三傑的思想史形象─顏淵、子貢和子路。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
-
湯用彤(2009)。魏晉玄學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程樹德、程俊英點校、蔣見元點校(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
黃暉(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楊朝明編(2005)。孔子家語通解─附出土資料與相關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楊儒賓編、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
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錢穆(1999)。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