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九諦九解問題之探究

并列篇名

An Investigation on Xu Jing-an and Zhou Haimen's Nine Criticisms snd Nine Refutations

作者

陳憲中(Chen, Hsien-chung)

关键词

四有 ; 四無 ; 康德 ; 法則 ; 自由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19期(2018 / 09 / 01)

页次

36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陽明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自從王龍溪與錢緒山爭論王陽明的四句教法之問題後,由二人理解之不同,便引生出了「四有」和「四無」之爭辯,對於此一問題,當代學者的觀點大多認為四無說的高妙理境確實在道德實踐上會予人以過於簡易的蕩越之感,但此只是個人修為的問題而已,是人病而非法病,而周海門與許敬菴的九諦九解之辯,在此一問題上有非常詳細的往來論辯,此亦可說是宋明理學發展至末期時一極有意義的論辯,因此,本文擬就「四有」和「四無」在本體與工夫的層面上,參考康德哲學關於如何認識道德法則的觀點做為理論參照系,冀能由此更為深入的釐清此一論辯的價值意義。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楊祖漢(2004)。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做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33
    連結:
  2. 《王陽明全集》卷五,〈答舒國用〉。
  3. 《明儒學案》中〈泰州學案五〉的〈尚寶周海門先生汝登〉的〈九解〉
  4. Kant, Immanuel,Gregor, Mary J.(trans.)(2006).Practical Philosophy.New York: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5. Kant, Immanuel,Pluhar, Werner S.(trans.)(2009).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6. 方祖猷(2001)。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7. 王龍溪(2005)。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
  8. 牟宗三(200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灣:學生書局。
  9. 吳震編校整理(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0. 吳震編校整理(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1. 周海門《東越證學錄》卷四,〈越中會語〉。
  12. 周海門《東越證學錄》卷二,〈新安會語〉。
  13. 季彭山(2007)。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當代儒學研究,2007(1)
  14. 岡田武彥、吳光譯、錢明譯、屠承先譯(2000)。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林月惠(2008)。王龍溪「見在良知」釋疑。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台北:
  16. 劉述先(1986)。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蔡仁厚(1975)。王門天泉「四無」宗旨之論辯─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辯」的疏解。鵝湖月刊,4
  18. 鄭宗義(2009)。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 鄭燦山(1996)。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辯。國立編譯館館刊,25(2)
被引用次数
  1. 龔開喻(2020)。「九諦九解」新詮。哲學與文化,47(5),147-161。
  2. (2024)。許敬庵與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辯探微。哲學與文化,51(9),18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