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仁愛的主體間性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Benevolence

作者

林國敬(Lin, Gou-jing)

关键词

仁愛 ; 主體間性 ; 人我 ; 天人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28期(2019 / 06 / 01)

页次

35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仁愛的核心是「我-他」之愛,強調由己推人,體現為愛己、愛人、愛物。但在仁愛的發用過程中,仁愛不僅注重我對他人的愛,同時也強調對象主體對我之愛的感通與回應,即「他-我」之愛。因此,仁愛是「我-他-我」的主體間性的愛。此雙向過程生成仁愛的互為境遇,構成早期儒家的雙向倫理特徵。仁愛主體間性將每一個個體都視為與「我」一樣具有「不忍之心」的主體,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互為目的,對當代人際交往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仁愛回向性的研究,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推進,以並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闡發,使仁愛的回向性價值在儒學現代化的構建中也能得以張揚。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清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2. 孔廣森(2013)。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3. 王陽明(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曉東(2004)。西方哲學主體間性理論批判─一種形態學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白奚(2003)。「仁」與「相人偶」─對「仁」字的構形及其原初意義的再考察。哲學研究,2003(7)
  6. 向世陵(2016)。儒家的仁愛─博愛觀念與親社會行為。中國哲學史,2016(3)
  7. 朱熹(2011)。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8. 朱熹(2011)。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9. 段玉裁(1997)。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徐復觀(201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北京:九州出版社。
  11. 班固(2013)。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馬瑞辰(1989)。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13. 郭湛(2002)。從主體性到交互主體性。理論前沿,2002(12),9。
  14. 郭湛(2001)。論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34。
  15. 陸九淵(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16. 陸九淵(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17. 陸九淵(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傅偉勳(1989)。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 程顥、程頤(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馮剛選編(2008)。社會學基礎文獻選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1. 董仲舒(2010)。春秋繁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2. 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3. 錢穆(2011)。四書釋義。北京: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