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克己復禮與人的本質-試以海德格現象學詮釋之

并列篇名

To 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kejifuli) and the Human Essence: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作者

林薰香(Lin, Shing-shang)

关键词

克己 ; 復禮 ; 為仁 ; 海德格(Heidegger)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34期(2019 / 12 / 01)

页次

17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直以來,克己復禮受到古今中外學者熱烈討論。歷史上有因訓詁義理方法與目的之不同而引起爭論,於當代不僅引發政治爭端,九十年代又因史學與哲學進路上的差異引起學界的學術爭戰。九十年代的爭論還有一要點在於,克己一般被理解為「克制自己」,屬於消極作為,但是,指向仁的克己是否能理解為修身之積極行動呢?或者,二者兼之?在與顏淵的問答,孔子以克己復禮作為實踐仁道的總則。其中顯示出他對仁的看法,以及他對顏淵的期許。孔子將仁視為人最高的德性,而「克己復禮為仁」而且「為仁由己」。本文一方面透過《論語》與「克己復禮」相關篇章的互文性,另一方面借助海德格現象學式的詮釋方法及哲學觀點,還原其語境,嘗試對克己與復禮進行詮釋,並思考「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提問,以理解克己復禮與人之本質的關聯,並希望為「克己復禮為仁」提供新的理解之可能性。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中庸》第十九
  2. (1991)。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
  3. 《禮記》〈祭義〉
  4. (1991)。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
  5. 《說文解字》
  6. (2001)。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
  7. 清朝熊賜履《學統》
  8. Heidegger, GA 7:160, 163, 179-180.
  9. Heidegger, GA 65:320, 51, 34-35, 33, 298-299
  10. Heidegger, GA 24: 30-31. 本文依國際學術慣例,海德格著作以全集GA 標示。GA 5:64。
  11. 毛子水註譯(1981)。論語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12. 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
  13. 何休解詁、徐彥疏、阮元校勘、國立編譯館編(2001)。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
  14. 何炳隸(1991)。「克己復禮」真詮─當代新儒家杜維明治學方法的初步檢討。二十一世紀,8,142-143。
  15. 何晏集解、刑昺疏(1979)。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
  16. 林月惠(2005)。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法鼓人文學報,2,162+164+177+189-190+196。
  17. 孫國棟(1992)。「克己復禮」爭論平議。二十一世紀,12,140。
  18. 譚家哲(2006)。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
  19. 瀧山龜太郎(2007)。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唐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