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的情欲觀:兼論「猖狂無情」與「極度無情」之異同關係

并列篇名

The View of Emotion and Desire of Zhuangzi: Comparing "Being Wild but Unsentimental (changkuangwuqing) and "Being Ultimately Unsentimental (jidu wuqing)"

作者

謝君讚(Hsien, Chun-chan)

关键词

莊子 ; 情 ; 無情 ; 猖狂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35期(2020 / 01 / 01)

页次

13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所批判的情感欲求之「情」,主要是「盈耆欲,長好惡」下的由世俗之「長生安體樂意之道」所薰染增益的過度之「情」。在此「情」之驅動逼迫下,身心長期處於「得」與「失」之間的劇烈震盪,既難得到心靈的平和,同時也將逐漸侵蝕形體之康健。對此,《莊子》提出「無情」之說,以「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止息「長生安體樂意」的種種作為,使身心從無盡追逐與情緒之震盪的恐怖循環中掙脫而出,從而回歸〈徐無鬼〉所言尚未「病矣」的「性命之情」的本然面貌。至於學者所提出的《莊子》中所存在的兩種不同思考邏輯的「猖狂無情」與「極度無情」之說,本文認為恐怕未必適合將之視為兩種不同思路邏輯的觀點,而應是屬一根而發,但卻有不同開展的思想觀念。「極度無情」偏向與道冥合的素樸生活,而「猖狂無情」則應改為「環中無情」或「遊處無情」。這一類型的無情,較偏向遊處人間、積極面對時變。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莊錦章(2010)。莊子與惠施論情。清華學報,40(1),21-45。
    連結:
  2. 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
  3. 王博(2013).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 史泰司, W. T.,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5.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林希逸,周啟成(校注)(2009).莊子鬳齋口義.北京:中華書局.
  7. 宣穎(2008).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8. 孫吉志(2003)。試析《莊子》的情意觀。文與哲,2,39-55。
  9.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0. 曹礎基(2002).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莊周,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2001).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陳金樑(2009)。無情與猖狂:論《莊子》中「無情」的兩種詮釋。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六輯),桂林:
  13. 陳鼓應(2014)。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哲學研究,4,50-59。
  14. 陸西星,蔣馬門(點校)(2010).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
  15. 楊儒賓(1993)。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
  16. 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1-49。
  17. 鍾泰(2002).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簡光明(1995)。莊子論「情」及其主張。逢甲中文學報,3,105-116。
  19. 關永中(1999)。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臺大哲學論評,22,1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