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存在本源與人生價值:張載儒道之辨的核心問題

并列篇名

The Origin of Being and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Core Issues of Zhang Zai's Differenti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作者

江求流(Jiang, Qiu-liu)

关键词

張載 ; 存在本源 ; 人生價值 ; 儒道之辨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37期(2020 / 03 / 01)

页次

22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張載的成學過程中,曾有較長時間的「訪諸釋、老之書」的經歷。而在思想成熟之後,張載不僅「返諸六經」,從而在價值層面歸於儒家,同時又與釋、老「較是非曲直」,從而使得儒道之辨成為張載哲學的重要內容。張載的儒道之辨涉及存在論與價值論兩個核心層面。就存在論而言,張載的批判對象主要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所主張的「以無為本」,張載通過指出非存在向存在的轉化的不可能性在理論層面的不可能想,對「以無為本」的真理性提出質疑,從而重新奠定了氣在存在論上的本源性地位;就價值論而言,張載批判的矛頭則指向道教。張載指出,由於氣的聚與散都具有客觀必然性,因此,作為氣化所生的結果,人的生與死也同樣具有必然性,從而作為道教終極價值追求的「久生不死」在理論層面上並不具有真理性。張載進一步基於氣化生生的宇宙觀,提出了「存順沒寧」這一人生價值的安頓方式,為儒家式的積極有為的價值觀念提供了更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從而完成了他在價值論層面的儒道之辨。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Helmut Kuhn. Facts and Values in Ethics [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2,No.4 (Jun, 1942), pp.501-510.
  2. 三浦國雄(2017).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國雄道教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 小野澤精一(編),福永光司(編),山井湧(編),李慶(譯)(2007).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王夫之(1975).張載正蒙注.北京:中華書局.
  5.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2008).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 朱熹《詩集傳》《全書》第一冊,頁六七五。
  7. 亨利·柏格森,肖聿(譯).創造的進化.南京:譯林出版社.
  8. 李存山(2009)。「先識造化」:張載的氣本論哲學。中國哲學史,2
  9. 李存山(2006)。「氣」概念幾個層次意義的分殊。哲學研究,9
  10. 亞里斯多德,苗力田(譯)(2003).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 林樂昌(2013)。論張載對道家思想資源的借鑒與融通:以天道論為中心。哲學研究,2
  12. 阿弗烈•諾夫•懷特海,李步樓(譯)(2011).過程與實在──宇宙論研究.商務印書館.
  13. 張君房(編)(2017).雲笈七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4. 張載(1987).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15. 馮契(2015).馮契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6. 黃宗羲,全祖望(補修)(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7. 楊國榮(2009)。理學的倫理向度:從張載到王陽明。倫理學研究,1
  18. 楊國榮(2008)。張載與理學。人文雜誌,6
  19. 葛艾儒,羅立剛(譯)(2015).張載的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詹姆斯·C·利文斯頓,何光滬(譯)(1992).現代基督教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1. 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2. 劉學智(2015).關學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