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即非」語言悖論看《金剛經》般若慧觀下的中道正行

并列篇名

The Middle Way of Prajna Wisdom in Diamond Sutra from the Language Paradox of "The Logic of Immediate Negation"

作者

周思華(Zhou, Si-hua)

关键词

即非 ; 中道 ; 空性 ; 般若 ; 不二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39期(2020 / 05 / 01)

页次

39 - 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即非」語言模式在《金剛經》中有三十次之多,幾乎出現在世尊教化內容的每一個主題中。因此國內外學人都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和探討。本文將以這些探討為基礎,梳理並展示出「即非」語言模式的多層面所彰顯出的豐富內涵,並以此證明「即非」語言模式是了達並體認「緣起性空」的關鍵入手處之一,而這一點也正是實現般若慧觀下的中道正行的基礎和前提。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吳汝鈞(1993)。金剛經的思考法:四相否定與即非詭辭。鵝湖學誌,10,117-129。
    連結:
  2.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CBETA,T08, no. 239, p. 772, A12-b4)。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CBETA, T08, no. 235, p.749, c16-17, c18-23, no. 1510b, p. 767, A15-25, T25, no. 1510b, p.767, A26-b14)。
  4.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三(CBETA, T47, no. 1997, p.773, b9-12)。
  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CBETA, T48, no. 2008, p.353, A12-13, p.346, c6-8, p.351, A27-b2, p.353, A21-22, p.350, c9-11)。
  6. 《五燈會元》卷十七(CBETA, X80, no. 1565, p. 361, c12-16 //Z 2B:11, p. 335, c8-12 // R138, p. 670, A8-12)。
  7. 小川隆,彭丹(譯)(2017).禪思想史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 末木文美士(1999)。即非の論理再考。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
  9. 末木文美士(2013)。鈴木大拙理解的「日本式」和「中國式」──以《日本式靈性》為主的考察。復旦學報,2013(4),7。
  10. 立川武藏(1999)。『金剛般若經』に見られる「即非の論理」批判。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
  11. 立川武藏(1993)。《金剛般若經》に見られる「即非の論理」批判。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2)
  12. 任繼愈(編)(2002).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江味農(2013).金剛經講義.山東:齊魯書社.
  14. 竹橋太(1999)。『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法と想について。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
  15. 竹橋太(1993)。〈金剛般若經〉の研究──法と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2)
  16. 呂澂(1986).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二──能斷金剛般若經講要.齊魯書社.
  17. 谷口富士夫(1999)。《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言語ヒ對象。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
  18. 谷口富士夫(1999)。『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言語ヒ對象。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
  19. 定方晟(1999)。『金剛般若經』のパラドックス。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
  20. 郭瓊瑤(2008)。金剛經的即非之辨。世界宗教學刊,11,103-148。
  21. 森哲郎(2014)。鈴木大拙と「禪行為」としての「即非の論理」。Th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for World affairs and Cultures,29,21-26。
  22. 鈴木大拙(1997).東洋式見解.岩波書店.
  23. 鈴木大拙(1968).鈴木大拙全集.岩波書店.
  24. 蕭永明(1996)。《金剛經》「悖論」:自我涉及中的佛法。內明,295,22。
  25. 羅顥(1993)。〈金剛經〉要眼。內明,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