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荀子》中的聖人能否「不思而得」-海外漢學視域下的對「可」與「欲」的分析

并列篇名

Can The Sage in Xunzi Practice Morality Intuitively: An Analysis of "Assent" and "Des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ology

作者

何瑞麟(He, Rui-lin)

关键词

荀子 ; 聖人 ; 欲 ; 可 ; 思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43期(2020 / 09 / 01)

页次

27 - 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荀子》中關於聖人的描述存在著一個矛盾:一方面聖人的欲望與普通人相同;另一方面聖人卻可以「縱欲兼情」。在關於荀子人性論的討論中,不少學者認為荀子中的性是「惡」的,其中並不包含善的因素。在如何成聖的問題上,學界普遍認為,存在著一個欲望轉化的過程。可是,仔細觀察《荀子》的文本,荀子並不認為人的欲望能夠被改變。在荀子的理論中,人的行動過程是:欲望-認可-行動。儘管人的欲望無法被改變,但「心之所可」卻能被改變。因此,只要一個人的「可」被完全改造,即能完全地接納禮儀的要求,那麼此人便能成為聖人,並毫無抵觸地、自然地踐行道義。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原始欲望依然保持不變。因此,相對於後世以「不思而得」描述聖人,荀子的聖人更像是一種「思而不勉」的狀態。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Hagen, Kurtis(2011).Xunzi and the Prudence of Dao: Desire as the Motive to Become Good.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63.
  2. Munro, Donald J.(1998).A Villain in The Xunzi.Chinese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Chicago:
  3. Stalnaker, Aaron(2007).Over Coming Our Evil.Washington:Georgetown Press.
  4. 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5. 何艾克(2016)。荀子有一致的人性論嗎。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與道德主體,南京:
  6. 佐藤將之(2003)。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1,67。
  7. 克萊恩(2016)。荀子思想中的道德主體和動機。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與道德主體,南京:
  8. 周熾成(2014)。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荀子思想研究,北京:
  9. 林桂榛(2014)。荀子性樸論的理論結構及思想價值。荀子思想研究,北京:
  10. 梁濤(2015)。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哲學研究,2015(5)
  11. 傅佩榮(2010).儒家哲學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12. 喬治‧J‧考普曼(2016).荀子:道德是對心理的束縛.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3. 程顥,程頤(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4. 黃百銳(2016)。荀子的道德動機觀。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與道德主體,南京:
  15. 萬百安(2016)。孟子和荀子:人性主體的兩種見解。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與道德主體,南京:
  16. 廖名春(2014).〈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 劉悅笛(2016)。原典儒學人性論:「自然─使然」架構──以告子、孟子與荀子之辯為考察中心。南京社會科學,8
  18. 劉殿爵(2016)。淺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與道德主體
  19. 鍾泰《荀注訂補》,上海:上海商務印書舘,一九三六年,頁七○─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