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勞思光宋明儒學一系三階段說再探

并列篇名

A Re-exploration of Lao Sze-Kwang's (Lao Siguang) Three-Stage Theory of Neo Confucianism

作者

補鵬揮(Bu, Peng-hui)

关键词

宋明儒學分系 ; 勞思光 ; 一系三階段說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43期(2020 / 09 / 01)

页次

42 - 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勞思光不同意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解讀宋明儒學時,判定其為天道性命通而為一的道德的形上學,而秉持其心性論中心的儒學詮釋觀,將宋明儒學視為一回歸先秦孔孟心性論儒學的整體歷程即一系三階段說。此歷程經歷天道觀、本性觀和心性論三個階段,前兩者均將「存有」作為德性價值的根源,存在諸多理論困難,如背反問題、混淆應然與實然的界限、取消道德語言的獨立性,尤不能安立主體自由進而確定價值的真實根據,必發展至心性論階段始能圓滿。本文在梳理勞氏一系說的邏輯演進的基礎上,辨證並檢討學界現有的批評意見,力圖客觀展示爭論的焦點,進而平議一系說的理論得失。最後,本文認為勞氏未能嚴格限定應然與實然二分思維的運用限度,並過於強調理論分析的優先性,更忽視了儒學的信仰之維與實踐性格的積極價值,從而使得其一系說的諸多結論未必諦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蔡仁厚(2004)。宋明理學分系問題論衡。哲學與文化,31(8),9。
    連結:
  2. 向世陵(2008).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北京:人民出版社.
  3. 牟宗三(1999).心體與性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李澤厚(2008).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 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袁保新(2011).從海德格爾、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7. 勞思光(2015).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8. 勞思光(2007).危機世界與希望新世紀──再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9.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0.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1. 勞思光(1996).思辨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2. 勞思光,劉國英(編)(2003).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3. 馮友蘭(2014).貞元六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楊祖漢(1998).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15. 廖曉煒(2012).牟宗三、勞思光哲學比較研究──以儒學重建和文化哲學為中心.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6. 廖曉煒(2012).牟宗三、勞思光哲學研究──以儒學重建和文化哲學為中心.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7. 鄭宗義(2010).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