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繫辭傳〉「一陰一陽」顯諸仁藏諸用的儒道義探討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Confucian and Daoist Implications of "The Dao is Manifested in the Benevolence of Its Operations and Conceals and Stores up Its Resources" of "Successive Movement of the Inactive and Active Operations" of "the Commentary on the Appended Phras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作者

於光泰(Yu, Kuang-tai)

关键词

善 ; 陰陽 ; 易傳 ; 繫辭傳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44期(2020 / 10 / 01)

页次

2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春秋時,孔子罕言性與天道,至戰國《易傳》思想陸續鋪陳,儒家上溯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儒道兩家哲學思想的擴張,均使「天」、「命」、「道」、「性」等內在道德相互關聯。天命於人,即人道之所以為仁道,故縱向追尋是天地萬物具備於我,橫向探索是每個人同等同質的普遍性。《易傳》思想儒道會通,〈繫辭傳〉又為《易》理主要成分,其中討論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知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顯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陰與陽,顯與藏,體與用,形與質等,都是值得探討之本根。老子談「負陰抱陽」,其後《易傳》作者加入一陰一陽的道學,但轉化出儒家思想。道家則以虛無為體的天道,主張無為不爭,功成而不居,使民無知無欲的人生觀與政治觀。儒家則平鋪「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善性觀念,以仁觀仁,以知觀知,各適其性,當下呈顯諸仁。儒道都是「善」的意志表現,儒道會通在《易》學,明為各自表述,實則天道與人性相通,僅在於表述之殊異而已。儒家重「顯諸仁」,以兼善天下為己任。道家偏「藏諸用」,以無為教化下學自然觀,兩家均以道德會通,殊途同歸。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書局.
  2. 孔穎達(疏)(2000).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 王淮(注釋)(2009).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王新華(1998).周易繫辭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5.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6. 何晏(注),邢昺(疏)(2000).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郭慶藩(198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9. 陳鼓應(1999).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趙中偉(2004).道者,萬物之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1. 趙岐(注),孫奭(疏)(2000).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鄭玄(注),孔穎達(疏)(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羅哲敷(1982).老莊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