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聲無哀樂論〉的文篇結構和演進邏輯
|
并列篇名
|
The Textu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l Logic of "Sound is Without Grief or Joy (Sheng Wu Aile Lun)"
|
作者
|
林凱(Lin, Kai)
|
关键词
|
聲無哀樂 ; 嵇康 ; 清談 ; 音樂史 ; 玄學
|
期刊名称
|
鵝湖月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57期(2021 / 11 / 01)
|
页次
|
13
-
3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嵇康〈聲無哀樂論〉在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玄學清談史上也是獨樹一幟。而其在理論和思想史方面的重要價值,不單因為其觀點之獨特,更離不開該論內在文篇結構的完備和演進邏輯的縝密。深入分析其內在結構和邏輯,是準確把握嵇文義理的基礎。整體看,該論以音樂媒介能否對外在內容進行承載與傳達為論辯焦點,從音樂感動人心的特定化現象切入論說,分別沿著聽者自身和旁觀者兩種立場展開辯爭,最後從樂理轉向樂教,將論辯問題所包含的全部內在邏輯充分地展示了出來。其辯說極富理性,不僅策略機智,更有方法論的自覺,體現了魏晉清談崇尚事理的時代精神。總之,從說理上看,嵇康的「聲無哀樂」主張是頗具說服力的。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吳冠宏(2005)。當代《聲無哀樂論》研究的三種觀點商榷。東華漢學,3,94+105-106+109-111。
連結:
-
周大興(2008)。平行或異軌:嵇康《聲無哀樂論》的心聲關係。鵝湖學誌,41,38+50。
連結:
-
曾春海(2010)。阮籍與嵇康的樂論。哲學與文化,37(10),137-158。
連結:
-
戴璉璋(1997)。玄學中的音樂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0,59-90。
連結:
-
《論語‧八佾》
-
(南朝梁)蕭子顯(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1999).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利器(1980).文心雕龍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牟宗三(2006).才性與玄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余嘉錫(箋疏)(2011).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
李美燕(2001)。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鵝湖月刊,309,42+45-46。
-
李澤厚,劉綱紀(1999).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
侯外廬(1957).中國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修海林(1985)。修海林論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聲無哀樂論》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2),51-52。
-
張玉安(2005)。嵇康「和聲無象」說解析──兼談漢魏時期所流行的樂象觀。學習與探索,2005(4),153-154。
-
郭丹(譯注),程小青(譯注),李彬源(譯注)(2012).左傳.北京:中華書局.
-
曾春海(2009).嵇康的精神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程亞林(1991)。音樂自由形式論──《聲無哀樂論》新探。文藝理論研究,1991(2),57。
-
童強(2006).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楊天宇(2004).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楊立華(2006)。時代的獻祭。讀書,2006(7),127。
-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
-
蔡仲德(2003).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
蔡仲德(1997)。阮籍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異同論──兼論其整體思想與人格之異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4),61-69。
-
蔡瑜(1996)。論「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意涵及其在詩評中的演繹過程。文史哲學報,44,35。
-
戴明揚(2014).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