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朱熹「情」思想的倫理建構

并列篇名

Zhu Xi's Ethical Construct of "Feeling (Qing)"

作者

陳永寶(Chen, Yong-bao)

关键词

朱熹 ; 情 ; 敬 ; 人 ; 倫理學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57期(2021 / 11 / 01)

页次

32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熹的「情」概念可溯源到《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朱熹「情」思想的發展中,張橫渠的「心統性情」的思想被其繼承,遂而衍化出以心、性、情三者為核心的心性倫理學。朱熹的「情」思想是構建「人之為人」的「所以然」式的倫理學思想,並藉此建構出一種「人化」的、或「人性」的「成人」、「成聖」之學。他的「情」思想不單是「性體」的「情用」,或「性一」的「情分殊」的區分,而是朱熹將現象式的「情體」通過「情用」的實在性表徵出來,達到人與天道相結合,最終完成人之為人的「天人合一」的倫理學構想。對朱熹「情」思想的再發掘,有助於學者理解「中和新說」和「發而中節」的倫理學意義。因此,對「情」的重新定位,對「情」發用的討論,對「情」的中節工夫(即「敬」的功夫)的討論,均需要重新加以說明。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朱熹(201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 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
  4. 李澤厚(1974).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
  5. 亞里士多德(2003).尼各馬可論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6. 張立文(2013).朱熹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7. 張立文(2004).中國學術通史·宋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8. 陳來(2012).朱子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 陳福濱(2014).中國哲學史講義.臺北:自出版.
  10. 黃宗羲(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1. 潘小慧(2001)。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應用心理研究,2001(9),117-118。
  12. 黎靖德(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3. 錢穆(2011).朱子新學案.北京: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