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重新解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義理內涵

并列篇名

Revisiting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What is Prior to Physical From Pertains to the Dao, and What is Subsequent to Physical From Pertains to Concrete Objects"

作者

王邦雄(Wang, Pang-hsiung)

关键词

形而上 ; 形而下 ; 形 ; 道 ; 器 ; 知 ; 不知 ; 道心之知 ; 成心之知 ; 無用之用 ; 有用之用

期刊名称

鵝湖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565期(2022 / 07 / 01)

页次

19 - 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易.繫辭傳》的這一句話,千古不得其解。歷代學人思想家都著重在上半句的解讀,而忽略了下半句。關鍵在把「形而上」解讀為「形之上」,那下半句的「形而下」,也只能隨順的解讀為「形之下」,問題就在天地間可沒有「形之下」的存在物,實則,「形」指涉的是形氣物欲的實然存在,「上下」則指謂的是應然的價值取向。「形而上」是主體的「心」,帶動「形」往上升越;「形而下」則是主體的「心」,執著「形」而往下掉落。往上升越的生命走向是「心」當家做主的「道」行;而往下掉落的生命走向,則是「心為物役」的「器」用。故「上下」從「心」說,而不從「形」說。「而」是動態的語氣詞,生命上行是「道」,而生命下走則是「器」的價值分判,根本不容許有混同不分的可能空間。本文的進路,從《易傳》的思想源頭,儒道兩大家的人生智慧與修養工夫,來進行有根有本的合理解讀,孔子說「士志於道」與「君子不器」,老子說「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志於道」與「為道」說的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君子不器」與「為學」說的是「形而下者謂之器」。兩大家前後呼應,也相互發明。孔子老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老子則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更是明顯的給出上下二分的價值分判。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
  2. 王邦雄(2020).老子的哲學.三民書局.
  3. 王船山(1983).莊子解.內篇:人間世.里仁書局.
  4. 沈清松(1987).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牛頓出版社.
  5. 唐君毅(1965).哲學概論.孟氏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