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雜阿含經》論「生死」並非適任的生命始終之論斷

并列篇名

The Samyuktāgama Sutra on the "Life and Death" as Unqualified Judgment for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作者

李明書(Ming-shu Li)

关键词

生死 ; 生死學 ; 生命 ; 生命哲學 ; 《雜阿含經》 ; 佛教 ; life-and-death ; life-and-death studies ; life ; philosophy of life ; Samyuktāgama Sutra ; Buddhism

期刊名称

亞東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3 / 12 / 01)

页次

217 - 2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鑑於「生死」或「生死學」為當今學界與民間皆相當關注的課題,本文即嘗試從這樣的背景,探討佛教在經歷生死的過程時,如何面對所生起的苦樂、煩惱、恐懼、壓迫之情緒,進而調整心態,不僅不再受生死觀念的侷限,而且能使得生命與生活更顯價值。本文以《雜阿含經》為文獻的主要依據。依據經典的內容,展開在生死乃至於生命變化、歷程的論理,有條理地看出佛教如何透過解脫道的修行,解開眾生對於生命波段式的出生與死亡之困惑與迷思。論文的進行,從「生死」的概念入手,探究生與死在生命或生命哲學的討論上,是否適合做為生命的開始與結束之論斷,進而思索出較為能夠透顯生命實相的語詞,或思考生命的方法、角度,形成一貫地看待生命的觀念。

英文摘要

In view of the "life-and-death" or "life-and-death studies" for today's scholars are of considerable concern with civil issues, this article on this background tha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life-and-death. Then bring out Buddhism how to teaches people face joy born from, worry, fear, op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and then adjust the attitude of mind. Expectations can no longer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but also makes the value of life and living more. This present paper is based on the Samyuktāgama Sutra from the classic of Buddhism, to the life-and-death, life changes, life progress of reasoning. It will be structured to see how Buddhist practice through the path of liberation untied beings for the confusion and disorientation of life-and-death. Thesis carries out from "life and death" concept to start to explore the "life and death" for the life or philosophy of life discussions, whether qualified a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of the judgment. Thus think about the remarkable words that can show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or thinking about way and angle of life, further to form the insight towards life consistent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尤淑如(2012)。從四聖諦探討佛教哲學諮商之死亡議題的因應。哲學與文化,463,93-108。
    連結:
  2. 尤惠貞、翟本瑞(2011)。基督教與佛教生命觀之比較研究。新世紀宗教研究,10(2),109-138。
    連結:
  3. 蔡耀明(2003)。解讀有關《首楞嚴三昧經》的四篇前序後記:以《首楞嚴三昧經》相關文獻的探討為背景。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1-42。
    連結:
  4. 蔡耀明(2004)。《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的禪修教授:做為佛典「摘要寫作」的一個練習。中華佛學學報,17,49-93。
    連結:
  5. 蔡耀明(2008)。生命與生命哲學:界說與釐清。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5,155-190。
    連結:
  6. 蔡耀明(2004)。《佛說不增不減經》「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由眾生界、法界、法身到如來藏的理路開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8,89-155。
    連結:
  7. 蔡耀明(2006)。「不二中道」學說相關導航概念的詮釋進路:以佛法解開生命世界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為詮釋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2,127-131。
    連結:
  8. (2006)。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9. 李明書(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10. 李素貞(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11. 索甲仁波切、鄭振煌譯(2006)。西藏生死書(修訂版)。臺北:張老師文化。
  12. 陳弘智(2012)。以人的生死導引詮釋「諸法因緣生、滅」。文明探索叢刊,69,49-56。
  13. 傅偉勳(2006)。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
  14. 鈕則誠(2010)。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臺北:揚智文化。
  15. 鈕則誠(2008)。殯葬倫理學。臺北:威仕曼文化。
  16. 鈕則誠(2007)。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17. 鈕則誠編、趙可式編、胡文郁編(2005)。生死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8. 黃齡瑩(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19. 楊足儀(2013)。死亡哲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 蔡耀明(2000)。迎向專業的佛教研究。哲學雜誌,32,114-126。
  21. 蔡耀明(2001)。佛教研究方法學緒論。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
  22. 蔡耀明(2003)。「研究方法」課程的規劃理念。法光,163
  23. 蔡耀明(2003)。佛教研究的進展程序在操作步驟的釐定。正觀,25,201-209。
  24. 釋天真(2000)。從《雜阿舍》第 1013 經經群看「善終輔導」。中華佛學研究,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