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修身行善教育之實施-以「易經與現代人生」課程設計為例
|
作者
|
潘柏年;林曉筠
|
关键词
|
品德教育 ; 道德實踐 ; 作業設計 ; 教學檢討
|
期刊名称
|
亞東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7期(2017 / 12 / 31)
|
页次
|
15
-
2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旨在探討與大專通識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修身行善的習慣。大專倫理道德類通識課程,向來有一個難題:就算開設道德哲學類課程,也只能提升學生對倫理學的認知,而不能變成心理上的認同,更難以化為具體的行動。這裡可分為兩個層次來討論,一個道德實踐的意願,另一個是道德實踐的作法。就意願來說,大專學生多半把心力放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通識課程本就常被學生所忽略,加以通識課每門僅一學期兩學分,如何才能提升學生實踐道德的意願呢?再從作法來看,大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已養一些不良惡習,即使學生自己想根除某些惡習,但缺乏具體作法,也沒有明確的指標來評估革除惡習的成效,久而久之失去持續的動力。這只是從消極面來看革除惡習,若從積極面主動行善來說,問題更嚴重:現今臺灣社會大多數人雖有善心,卻不知如何行善,以致於臺灣社會發揮一己善心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捐錢,其次是作義工,扣除這兩方式,臺灣大多數人都不知該如何行善。連社會大眾多半不知該如何主動行善,又如何培養大專學生養成行善的習慣呢?針對上開問題,筆者於亞東技術學院開設哲學與道德思考類博雅通識「易經與現代人生」一科,設計三種學習檔案作業:「戰勝心魔」、「散播芬芳」、與「愛心集點」,學生每天記錄革除惡習、讚美他人、或積極行善的歷程,每週繳交一份學習單,實施整個學期。透過一學期數月間的積累,協助學生逐漸革除惡習,培養張口說好話、日行一善的能力與習慣。本文即詳述這三種學習檔案作業的實施方式,並引用歷年學生學習檔案中的文字,來評估實施成效,以就教於方家。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連結:
-
潘柏年、林曉筠、陳明彪(2015)。大專通識經典教育之周易課程實施檢討。亞東學報,35,43-54。
連結:
-
王億鳳〈三奶夫人給我們的教育啟示〉,臺北市:臺灣省道教會105 年教務研習。
-
宋朱熹集注(1997)。四書集注。世界書局。
-
宋羅大經(1983)。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
-
清阮元校刊(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王邦雄編、岑溢成編、楊祖漢編、高柏園編(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
朱維煥(1980)。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學生書局。
-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2003)。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張立文(1991)。《周易》與儒道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陳鼓應、趙建偉(1999)。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黃慶萱(2008)。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潘柏年、林曉筠(2016)。術數學在生命教育上之應用。亞東學報,36,37-54。
-
潘柏年、林曉筠(2013)。占筮之命論。中華傳統術數文化,臺北:
-
潘柏年、林曉筠、陳明彪(2014)。大專通識經典教育之周易課程設計。輔仁大學第七屆全人教育研討會,新北市:
|
被引用次数
|
-
潘柏年(2018)。論大專國文課程與生命教育之相融-以亞東技術學院1061學期國文課程為例。亞東學報,38,35-54。
|